第二,学习方式的不同。中学的时候是老师教,大家学,到了大学,尤其是人文学科,变成了没人理你,理科可能有作业你不做老师会生气,但是文科, 还真很少听说哪个老师说课后谁没做作业跟你急。你不能指望老师来找你要作业,那是你自己的事啊。我二十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表现不算特别好,也逃过课,但 是只要老师说要做什么工作、写什么作业,我从未落下,而且一定要做得让老师特别满意。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变迁,现在有些老师连平时作业也不布置了,我不能 说它是好还是坏。因为对好学生来说,宽松的大学教育是大学。他本来就好孩子,你整天让他翻来覆去做题,就不合适了。所以老师如果假设学生很优秀,就只会比 较少的布置有思考难度的题目,或者就要求同学课余自学文献、自己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就考验你们能不能学会自我鞭策、自我要求、自我激励。如果你自己没有 学习计划,没人对你负责。到了四年级,老师从未点过你的名字,没和你说过话,没和你谈过心,那都是你的责任。特别重要的事,你的功课挂红灯笼也可能没人骂 你,除非你连挂七八门,那又是另一回事,因为这时候你就开始忙着找学校了。(笑声)
平时功课监管的比中学少,这往好处理解叫尊重,但这种情况很容易滋生一个问题,很多从严防死守的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由于没有了强大的外部压力, 他突然就像高压锅的气阀被解开了,蒸气腾腾,液体变气体,最后什么都不是了,最后一锅饭菜也做不熟了。所以你必须要自我约束,你一定要把你这口高压锅管 好,保持足够的压强,然后不断上进。
第三,竞争与挑战的不同。我们说,上中学的时候,在平常,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小模小样的竞争,比如谁是课代表,谁考第一,谁考第二。到大学就不一 样了。虽然也有学分上的比较,但那是微乎其微。除非你想保研或是评奖学金,否则没人和你说:你学分4.2,我4.25。大学所比较的是:一生的职业前途! 中学毕业的时候的竞争与挑战,那是硬挑战。要么考上,要么没考上。可是到了大学的时候,很多很要命的竞争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你不觉得谁在和你较劲,没人和 你比学分,你考不好也没人说你,你甚至偶尔逃个课也没人看见。这种残酷的竞争的结果,甚至有时在毕业分配前的一刹那,都看不出来。某某人多做几次练习、多 读几本书、多参加几次活动,跟老师请教得比较多,自己做的训练比较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种竞争叫软竞争。这种软竞争,像温水煮活鱼似的,有人 在煮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一直生活在竞争之中,但那时你已经死了,而且很透。(笑声)当你发现时,几乎不可救了。原因就在自打从你一入学的时候,就没意识 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竞争中。你周围的所有人都在和你同场竞技,而到最后的一刹那,面临毕业分配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个社会对人才产品作鉴定、对 人才作等级分层的一刻。说起来都是南大毕业生,质量好的有的做国家领导、院士,质量不好的则无处容身。我们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有做主编的,但也有去电台做收 发员的。如果你到时候什么都不能干,还不懂事,而且也不会人际交往,那么做收发都是在怜悯你。(笑声)
这三点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我已提前四年和各位嘱咐了,如果几年后你再和我说,我实习没人接受,我毕业分配没人要,该怎么办呢?那我只好给你时光穿梭机,让你回到四年前的今天,再听一下我此时此刻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