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俗内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
总言之,文化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造,这个过程中的取舍,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舍弃,各取所需,各有不同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