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从这两首词中可以发现,民间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色彩正在逐渐淡化,变成包粽子、浴芳兰的纯粹时令节日了。
古时有的地区把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是妇女休息和游玩的日子:出嫁的妇女回娘家,未出阁的姑娘梳妆打扮,结队出游。明万历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咏道:“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清代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写道:“女儿节,女儿归;要青去,送青回。球场纷纷播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奴衣?女儿娇痴知不知。”
在古代吟咏端午节诗词中,有的是反映离愁别恨、触景生情这方面内容的。唐代殷尧藩的《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把作者长期背井离乡,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宋代诗人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棹歌》中道:“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明代诗人高启在《端阳写怀》中也写道:“黄伞回廊朝旭淡,玉炉当殿午熏微,今朝寂寞江边卧,闲看游船竞渡归。”说明诗人对“竞渡”根本不感兴趣,却另有一番心事。
千百年来,这些诗歌依然能让今人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日,我们要把端午节这一富有诗意的日子,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让端午情怀开出更加健康、灿烂的文化生命之花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