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向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棵,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诸葛亮死后,刘禅派人去丞相府清点财产,“皆如其所言”。要知道,诸葛亮虽贵为丞相,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但在当时他的这些待遇只当于享受了一个乡科级的待遇!
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简短的几句话至真至诚,在厚葬成风、讲究豪奢的三国魏晋时代,惊世骇俗,感人寰,泣鬼神,记得有一次为客人讲解,当他听说诸葛亮要求草草埋葬自己时,泪光盈盈感慨不已!就是在文明进步的当代,依然感人备至!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连抗金名将岳飞亦被感动不已!武侯墓内有一块岳飞手书的《出师表》壁刻,据说是南宋绍兴8年,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午夜展读出师表,联想国事,不觉热泪盈眶,夜不能寐,于是他坐到天亮一口气抄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表文。我不懂书法,却看得懂将军的笔法犹如奔腾咆哮的黄河,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一个男儿的满腔热血就这样洋洋洒洒在刚劲的文字里。
修身与治国,淡泊与廉洁,学习与成就,都是相辅相成,也是相通的。诸葛亮一生致学淡泊,为官廉洁,他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钱财,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为当时蜀国的大小官员作出了表帅和榜样,他还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告诫子侄,也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他终究还是出山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选贤举能,当今社会更不例外。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财富。治国之道在于举贤。贤者,有德才之人也。德与才是不能偏废的。就治国从政而言,无才之德不是德,无德之才不成才。德才兼备、勤政爱民,不也正是我们当代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吗?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朋友们,清正廉洁是每一个时代的召唤!虽然诸葛亮去世已经一千多年了,然而他的智慧才气、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却流芳千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的高风亮节仍然如一盏明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