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就是作风要务实;就是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精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办实事来凝聚民心、树立威望、密切关系;要呕心沥血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减轻农民负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难事上,敢于啃硬骨头,做出让群众满意、高兴的成绩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创特色、求实效,造福于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起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丰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证明,那些能够心系民生,促进地方经济的振兴,为百姓的脱贫致富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为官业绩,方可视为真正的“政绩”。我们已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政绩不应仅仅是追求gdp多少,基础设施投资多少等。领导干部应该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摒弃摆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定脱离实际的超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只顾眼前的虚假繁荣,不求劳民伤财的虚假政绩,存实心,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把这些事办好了,政绩也就自然地体现到了老百姓身上,成为领导干部为老百姓谋的实惠。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的政绩观。
政绩观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能否做实,关系到干部有没有实干精神,对我们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有些领导干部,如我们熟悉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他们之所以能够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因为他们心中树立起了正确的政绩观;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实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走上腐败的不归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在灵魂深处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问题,如果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摆的正,就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否则,就会树立错误的政绩观。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改造我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官先要学做人,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
创造政绩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既有其职务的规定性,即“在其位,谋其政”;也有主观的引导性,即个人的思想深处让其创造什么样的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很多时候,职务虽规定某职该谋什么政,为官者也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但在实际中却大违其道。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当官的都熟知一句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什么偏偏出了那么多贪官污吏?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把“为民造福”铭记在心里。所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在领导者心里确立从政道德,领导干部要先学会怎么做人。
做官先做人。这就是说,要当好一个领导,要创一番事业,就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传统德政思想,非常重视官德修养,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德政”得以实现的前提。古人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古人要求的官德,与我们今天要求的从政道德相差甚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为官者官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党的领导干部要修的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从政道德;要做的“人”,就是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解决“当官为什么,现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宣告没有一党之私,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够坚持把自己“锤炼”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到“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那么,他们就不会受任何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就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求领导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的紧迫问题就是关系重大的政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