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的惨死在家长高期望值的疯狂心态支配的手下,有的禁不住家长高期望值的威压而小小年纪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孩子在高期望值的重压下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
“我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如果您的孩子有幸还能这样对您说,您是不是很失望伤心?很对不起您,为了孩子,我要再给各位泼点冷水:大海之中有百鱼,不能都成龙,大林之中有百鸟,不能都成凤。绝大多数孩子的确都是平凡的孩子。
您不信?就请听听心理科学的声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并以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就智力因素方面说,中外研究一致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在总人口中是服从常态分布概率规律的,就是说,人的智力很高或很低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中常水平。这是为什么?科学告诉我们,凡是影响因素很多的现象都服从常态分布,因为这些因素一齐出现和一齐不出现的机会都很少,有些出现有些不出现的机会较多。这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概率规律决定的。再就非智力因素方面说,其发展状况也是由众多因素制约的,也是服从常态分布概率规律的。就是说,人的非智力因素很好或很差的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一般水平。这样,智力与非智力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也是服从常态分布的,必然是很好或很差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一般情况。因此,所谓成才,最终是成“高才”或“低才”者总是少数,绝大多数是“中才”。
还是那句话: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是平凡的人。有人说,只要各种条件具备,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天才,那只是理论假设;有人说,按照某种方案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那不过是现代神话。理论假设很诱人,现代神话很迷人,可都当不得真,能当真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
“这是让人多么泄气!”您也许这样想。那您就大错特错了。天下凡事“第一”只有一个,这是盖不住的,也是你我都不得不承认的最基本的事实。就拿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不错,我们都有自己奋斗的足迹,可我们不大多还是芸芸众生之一吗?我们过去奋斗大半生,还要毫不泄气地奋斗下去,怎么能面对孩子的平凡就泄气呢?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穆朗玛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我们需要的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值,从而满怀期望地去教孩子成人。只要孩子成长为大写的“人”,他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3、学生考试前的要和不要
学生就要上高三了,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多家长开始心急上火了,孩子着急,家长比孩子还着急。于是,考试不再是考学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家长。据说一些家长在孩子考试的时候,心理焦虑表现得相当严重。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果家长处理方法不当,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我认为学生考试时家长一定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1)要疏导不要压制。学生考试很正常,尤其是到了高二、高三考试几乎就是家常便饭了,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一听说考试就对孩子交代这个交代那个,弄的孩子紧张兮兮的。我觉得做家长的要认识到压力和能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一点儿压力没有就可能不重视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能力又可能发挥不出来。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都有差异,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需要施压,有的需要减压。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要疏导而不要压制。例如,有一个学生因过于紧张对自己做的每一道题的结果都抱怀疑的态度,一次他问母亲:“1加1为什么等于2?”结果遭到母亲的斥责:“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结果,这个学生在自责中陷入了更深度的偏执状态。
(2)要言传身教不要言而无信。有的家长一听说考试,就过分干涉。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孩子要一门心思复习、做功课,不能做其他的事,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常常听有些家长家长对孩子说,又要考试了,不能看电视了,不准做这了,不准做那了,整天把考试挂在嘴边,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复习,左一个复习,右一个复习,其实孩子的心理本来就非常紧张,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