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目前的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波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必须强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做好课改的物质准备。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教育装备工作要跟得上,并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在组织拟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并研究和实验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各级装备部门现在就要研究这个问题,结合我市实际进行调研,待教育部有关文件出台后,我市将根据市情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装备部门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切实树立课程改革,装备先行的思想,结合课程改革在时间进度、内容进度上的要求,制定本地装备工作的具体目标。 近年来,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尽管全市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总量增速很快、增量很大,但生均数却很小。形势不容乐观,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全市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已经制定,各地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推进目标,关键是要落实。你们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按期开设了,是不是所有该开课的学校都开了,校校通工程进行得如何,各地要对照目标比较一下。没有完成目标的,作为教育局的一把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及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真抓实干,迎头赶上,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关于图书馆建设工作。到2005年,省示范中学人均图书50册,一般完中、省级示范初中、城镇初中人均图书35册,农村初中人均图书25册;城市小学人均图书20册,农村完小人均图书10册。农村村小或完小的教学点班级应设立图书角或装备图书箱。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基本合理。馆藏图书的分类比例相当;教师和学生用书配备合理;单本和复本收藏量能够基本满足师生阅读要求。图书馆的配备和管理应体现现代化的特点。城镇以上学校一般能开设电子阅览室,有条件的完中应建立教师电子阅览室或电子备课室,并逐年增加电子读物数量。省、市级示范中学及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等手段对图书馆实行现代化信息管理。要提高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各级各类学校的图书馆每周五天均要向学生定期开放。中小学生每学年生均借阅图书分别在6册、4册以上。 3、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几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装备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应充分认识到,没有教育装备做基础、做保障,就不能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渴望得到优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教育部门中少数人认为装备工作不重要,可有可无,缺少争先进位的思想;有的市县一味强调经费和资金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切实把装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装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装备工作,坚决冲破一切妨碍装备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装备工作发展的做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装备工作发展的体制弊端,坚决打破一切制约装备工作发展的格局。 (2)进一步明确装备部门的定位 根据国家和省里的部署,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在下一步的机构改革中,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内在需求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其地位和重要性应进一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从市教育局来讲,市教育技术装备处是在即将进行的机构改革中需要强化的一块,大量的基础性、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校校通工作,大量的政府采购工作,大量的办学条件改善工作需要这个部门去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进一步关心、重视、支持本地区的装备工作,强化对装备的领导,树立任何不重视装备工作的教育部门领导都是不合格的领导的观念。同时,各县(市)、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切实树立有为方能有位的观念,切实按照我们会议提出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要求,放开手脚地开展工作。 (3)进一步巩固发展大装备工作的思路 今后我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遵循大装备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建配管用方方面面的职能发挥出来,不能只管建设,不抓管理和应用,同时,各地对装备部门职责不明确的,要明确装备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削弱装备部门的权利。我们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由小装备向大装备工作的转变。即从围绕中小学理化生自然等理科课程教育开展设备配备工作,转向为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训练开展设备配备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校校通工程建设。目前,随着教育教学工作形势的发展,大装备的内涵又在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校园网建设与应用、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装备等等,又赋予了大装备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