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护短可以,但要讲究方法,特别是孩子在校出了问题,或者与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最好不要只听孩子一面之词,到学校大吵大闹,尤其在学生面前。谁都不希望孩子周一高高兴兴到校,周五伤痕累累回家,这时你关心的就是安全而不是学习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到校之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心平气和才能解决矛盾,这样也有利于教育学生。
3、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管就行了
一个孩子的顺利成长离不开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只有家校互通,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一周在校五天,每天老师24小时陪伴,接受的是书本知识,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吃苦教育等,学校简直成了监狱,而在家两天,改善生活,吃、玩、上网,家成了乐园,但你又陪伴孩子多少时间呢?家庭疏于管理,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4、要求过高不切实际,或过早放弃
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大学梦寄托在子女身上,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需要循序渐进,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基础是否扎实,方法是否恰当,个人努力程度,家校配合等等。不要看到学生的成绩差,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大出手,或者不管不问。只要孩子努力了,进步了,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不要泼冷水,使学生厌学,应该给他信心,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成功。即使上个职专,也能到工厂干些技术活。所以不论如何都要供应学生上学。
5、过分溺爱或缺失亲情
生活富足了,物质条件提高了,有的孩子要五十家长给一百,让学生穿名牌,戴首饰,拿手机,这样太过溺爱了,学生到校不是来比吃穿的,而是比学习进步的,学生进校不准带手机,因为(上网、聊天、打游戏、发信息、甚至上哪些不该上的网站……),如果真需要,告诉班主任,或者记住班主任的号码和班主任联系就行了。有的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较少,就用钱来弥补,这样孩子并不认可,就像今天的家长会,绝大部分家长都到了,个别不到,孩子心里啥感受?家长到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宝,家长不到的孩子觉得自己像根草。这样容易产生代沟,学生希望家长怎么办呢?
第四个问题:孩子对家长的期盼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缺陷和不当,使得自己的说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使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出现了代沟,这是可悲的。
1、唠叨
孩子都不喜欢父母唠叨,话说一遍即可,不要没玩没了,虽然孩子知道是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理就厌烦,甚至产生逆反情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学生大了就有自己的想法,哪里会事事顺自己的心愿,怎么办呢?不指责、不批评、不抱怨、不讽刺、不挖苦,提醒自己控制情绪,把握孩子的心理,学会尊重孩子,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导孩子。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非打即骂,甚至体罚,这样很伤学生自尊。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因为家庭琐事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更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适得其反。
3、埋怨、指责,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
有句俗话说:孩子都是别人的好。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因而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全级甚至是全校最优秀的。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造成心理阴影。
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人家某某考90多分,你怎么考80多分呢?人家每学期都考前三名,你怎么前十名也没进入?她这样说好像我一个优点也没有,我这不好那不好,你怎么不给某某当妈去?
当然还有命令式:不许出去玩、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还有不相信孩子,不能正确评价孩子,过度保护或放任自流等误区。(举例:学生心里话……)
第五个问题:家校携手,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义务
学校是当前教育孩子的主阵地,我们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把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举例:1 不认爹娘;2、2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