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究竟有多难,孩子的学习成绩距高考的要求有多大的距离,也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通过数据,来见证一下高考真实的面貌。
xx年xx高考考生总数为90.5万人,xx年xx高考招生总数38.6万人,一本上线率为3.097%,二本上线率为9.605%,三本上线率为3.907%,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高考成功所指的考上本科大学,在xx年,只有不到15万考生。
那么我们怎么拿现在的成绩去谈论高考呢?那我们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参考学生的得分率。
以xx年高考成绩为例,满分750分,一本线为563分,学生要得到总分的75%,二本线为517分,学生要得到总分的69%,三本线为480分,学生要得到总分的64%,专科一批为425分,学生要得到总分的56.7%,那大家可以算一算,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孩子与高考之间的距离。
请家长正确看待孩子在班级的考试名次,当孩子名次退步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帮助他竖立信心,然后一起帮助分析原因,切不可过于武断:孩子就笨,不努力,老师要求不严等等,班级的孩子总共就那么多,有人进,必然有人退,此消彼长。我们一定要从很多中学生不堪忍受学习压力而轻生的血淋淋的案件中吸取教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在高一更应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孩子快乐的成长进步,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为使学生提高成绩,考上理想大学,我们下一步准备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也是要跟大家谈到的第三个问题。
第一,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以下几个习惯的养成,其一,自学习惯。自学是学生在课堂接受新知前必须进行的过程,一堂课能否学习好,其前提是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扎实的课前预习。高三二模考试分析会中,高考一线教师强调了自学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对知识点有自己的判断,老师才能进行有效地辅导,所以自学的习惯尤为重要。那我们是如何在课堂实现这一理念呢?一堂课的前9分钟,让学生预习新知,老师在黑板或者多媒体上呈现精心准备的高质量的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并且解决一些老师不用讲,学生就能获得的知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其二,讨论探究的习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是一个成功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一点同样也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将学生分成有效的学习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分为优中差,预习结束之后,有疑难问题,首先由后进学生质疑,先进学生回答,实现兵教兵,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不仅教会学生探究新知,更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中解决了学习中第二个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再表达,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三,表达的习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空出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担任小老师讲解知识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缜密的习惯。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当小老师的经历,越讲越好,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甚至比老师讲解的效果更好。其四,认真听课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我们在一堂课的课程安排上,由浅入深,通过前边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习,最后剩下的疑问,必定是学生想去解决的,这时候再由老师讲解,学生必定会认真听讲,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能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其五,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生知识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的课堂留足十五分钟的时间,由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并且提前完成的同学,老师会当堂面批,提高作业效率,即使当堂不能完成批改,也会由小组长批改,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准备好课下培优补弱的方案。其六,订正的习惯,督促学生建立错题集,当堂发现的问题,当堂订正,不拖拉,不滞留,将问题解决在发现之处,从而保证知识点的连接,为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做保障。这些习惯,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学、好学,在成功中追求快乐,在快乐中追求成功!
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夕会、主题班会及年级学科组利用广播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三,培优补弱。课堂上,我们对优生进行知识点特训,分层次设计题目,让优生吃饱,对于差生,我们实现一对一的帮扶,由学生教学生,保证后进生的辅导。其实我们培优补弱的主战场是在课外活动或者电视课时,目前我们培优补弱的学科是数学和英语,每一科分别有个培优班和补弱班,每个班上都有两名老师,一个老师主讲,一个老师辅导,第一课时老师精讲,第二课时前二十分钟做针对性试题,后二十分钟批改并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下一学期,我们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