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话题:关于幸福的思考。
二、关于幸福的思考
幸福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幸福是一种感觉,取决于人的心态
一则笑话。
财主认为吃鱼是痛苦的,于是下人犯了错就罚下人吃鱼。财主认为痛苦的事情,下人却觉得很快乐。难怪斯宾诺莎一生贫困,名声不为人所知,但他觉得自己幸福,他认为幸福就存在于思想和眼镜片之间。也难怪清华北大的博士、硕士跳楼者比比皆是,打工一族的幸福指数却远远高于百万富翁。看来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衣食住行。
来看一封“三字”信。
说的是儿子在外读大学,没有钱了给爸爸写信要钱,信的内容异常简洁——“爸:钱。儿”。试想父亲读着这封信,心中会翻腾起何种滋味?这样只知道要钱,全无情感的孩子以后人生路途中,又能感受到多少幸福?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幸福?
西方哲学家尼采有一句名言“上帝死了”。
这是对人精神危机的最高概括和最好表述。“上帝死了”,就意味着人们精神支柱的倒塌,精神无依托,失落了。它给人留下的是迷惘、痛苦、困惑和失落。
由此说来,我赞同下面的观点: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对于被病痛折磨的人来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对于为情所困的人而言,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幸福;对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讲,事业成功就是幸福。
人的生命是由身心两个方面构成。身,即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心,即心理,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我们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是追求个人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需掩饰的。但我认为,这种追求应该保持适度的、相对的满足感。如果我们总是能以一种包容、阳光的心态去看待生活,能以一种感恩、向上的心态看待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有着许多的幸福元素。
——以一种包容、阳光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2012年11月中国科协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排在各种职业声望之首,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再看一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个教师岗位,哪怕是一个小学教师岗位,有多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翘首以待,全力竞争。你今天得到了这个职位,并不一定是你比别人更优秀,而只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幸运。你拥有这一份职业,就是拥有着一份幸福。意识到这一点,你会懂得这份职业的珍贵。很好地守住这份职业,就是守护自己的幸福。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从内地调入东莞工作的,家庭收入的改观、物质条件的改善,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能经常想一想,享受着改革开放这样一份不薄的“俸禄”,为子孙后代尽一份教育责任,是良心份内的事情。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觉自愿的工作心态,就不会为某年某月几百元奖金的增减而开心不起来,甚至常挂在嘴边唠叨;就不会将家属就业、子女读书等问题转嫁到工作中来,伤害同事和学生的幸福。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要保持这种包容、阳光的心态,还要有一种感恩、向上的心态。
——以一种感恩、向上的心态看待工作
如果你把教师职业只看成为个人、为家人谋生的手段,那你会觉得,工作只是一种劳务负担,你的付出,你的辛苦,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物质回报。如果你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关乎人的事业,是能够实现你个人生命价值的事业,你就会觉得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幸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职业精神。
有了职业精神,当新的学期来临时,你会有一种冲动,一种期待,就像一个演员盼望登上他难以割舍的舞台一样。你会对自己教学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痴迷”,多一分“理想主义”的“疯狂”,这种“痴迷”和“疯狂”,会让学生感染,会让学生感动,而你也从中感受自己的价值所在,从工作本身找到你的快乐。
有了职业精神,当学生在教师节为你精心准备一次庆祝活动,毕业以后再回母校看望一下我们,这些都会让你感觉,其中包含的感情是沉甸甸的,是足以温暖你心灵的。家长送你一份感谢的“心意”,你从中体会到的,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快乐,而不仅仅只是那份“礼物”会带给你的一点点“实惠”,更不会丢失教师的尊严而向家长“索取”一点什么。
老师们,“关于幸福的思考” 这个话题我这里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大家都来参与探讨。最后,我引用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话和老师们共勉。
——肖川教授提出的幸福人生四有
(1)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
(2)手中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
(3)身边有亲友(人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