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使他们坚定政治信仰,在艰苦环境和“灯红酒绿”的双重考验下都能够耐得往寂寞,抗得住歪理,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发现问题同志间及时打招呼,做到不讲离谱话,不做出格事,不跟感觉走。在工作中分工不分家,主动补台不拆台,配合不推诿,尊重不发难。另一方面,抓外部条件的优化。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班子的团结,无不受到周围各种不利于团结现象的影响。一些人特别是下属,对领导分亲疏,在领导之间说三道四、拨弄是非,影响了领导成员之间的团结。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此,应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免疫力。从自身做起,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对外不做“发报机”,对内不听“裙带风”、“枕头风”。同时,要及时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各种苗头。组织部门也好,班子成员也好,对一些团结的“影响源”,要有所警惕,要严处理。三要抓班子团结的机制构建。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证明,搞好班子的周期性调整是构建班子良好团结局面的有效途径。客观地讲,任何一个班子都有一个兴、盛、衰的过程,承认这种生命周期是科学地建设班子的前提。如果一个班子长期不调整,班子生机将逐步衰减,看似团结,实则一潭死水,是一种“死亡团结”。“死亡团结”不仅有害于事业的推进创新,而且还有可能滋生腐败,甚至是集体腐败。事实上,对一些班子做适时的调整,往往会聚变成更大的动力。新班子成员之间各种新的碰撞,如思想上的互动性、性格上的磨合等,会创造灵感上的共同激发与冲动,形成班子团结新的源动力,最终实现班子动态的、良好的团结。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