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所有制的局限首先切断了农村资源和外界的正常流通,雪上加霜的农业经济再让基层政府的瞎折腾,加上农业自身缺乏活力,这样,向农业流通的资源会越来越少,资金会逐渐减少,信息流通不畅,人才不但进不来,农村原有人才也会随着开放的步伐一个飞走.技术在农村难以增值,没有市场,养活技术和技术的循环创新和利用更是一句空话.在这么一个生态链严重失衡的社会会发生什么呢?
2从家庭为主体的公有制到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
书接上回.曾经说到以乡为基础设立的"经济发展公司''.这是公有制性质的公司.但是这时候其实现公有制的条件尚未成熟,一是产权关系尚未理顺;二是分配机制尚未建立;三基层单位和农民还较为分散;四监督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五承认和保障其地位的真正是农民当家做主的农民自治组织尚未建成.至于上层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确定,等农民的社会创新和实践做出成绩,走上轨道,再定不迟.
随着农民自治组织的的建立和完善{以下还称政府}公司公有制地位得到确立.但是这时候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功能尚不完备,还处在"幼儿”时期这就需要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其进行培养和"监护”。农民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和通过政府,对公司实施改制.首先要理顺产权关系,要体现出农民和基层各单位公民的主人翁地位,成立有全体公民和全乡各事业单位参与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股东委员会主席{暂称主席}由其自由组阁股东委员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主席对股东大会负责,受其监督.这时候的公司资产属性,只能是单一的公有资产,也可以称社会股,凡此区域内的农民和事业单位人员都可成为本区域内的社会股股东.因为是公有制企业,所以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一份社会资产.本区域内的农民和各事业单位人员可持有效证件办理社会股股东证明,使其合法化和利于分红及它用.这个时候公司依然没有完善它应有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它要一边进行经济活动,一边进行自身的完善.下面我就较详细的介绍这种社会资源管理系统较完善的进化过程.
随着农民自治组织的建立,政府对公司的公有制改制,农民对公司的信任,这时候土地依然不能收归国有,因为这个时候的公司尚无过多积累,还不能进行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农村工业基础靠什么?只能靠农业、农业积累.如果土地收归国有,农业就失去了活力,就会陷入僵化.这时候的农村仍然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公有制"进化”,逐步完成工业化过程.公司这个时期会起到重要作用.在农民的支持下可以在不破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适合规模经营的农业区域内,实行规模经营.比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靠拨款和集资,要靠农业自身资源优势,把死板和固化了的农业资源通过市场找到增值点,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建设.短期项目也可以考虑私有资本参与.要依托市场,把基建项目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根据谁建设谁受益,谁建设谁获利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建设.农业基建项目是一个投资的新空间,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要在摸索前进.尽量给予投资者更优惠的条件和政策,要积极配合投资方前期的勘测、设计、规划、布局,在施工过程中,无偿提供劳动力和其它物力,建成后可以考虑无偿提供管理和维护人员.适当延长投资者的受益年限,可以考虑保证投资者每年最低的下限收益,降低投资风险.要尽量减少投资者收入所得税.但是要防止投资者风险下降造成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松懈.另外,我们可以试行建立农业基建项目市场,举行招标会.利用农业金融系统借贷或发行债券.农民出资自行建设等多渠道融通农业基建资金,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把节水、节能、高效作为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投资,具体规划,合理布局、施工、使用,并注重今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我们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行市场化、科学化和工场化的管理模式.要把农作物以及其它种养业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吸引有实力的科技公司,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组成实体公司,对农业进行承包,农作物在原有产量的基础上,扣除当年物价浮动率增产部分按百分率提取.其它养殖等农业项目,如何互惠互利,要在交易和实践中进一步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公司和外部企业合作,共同把握市场,利用市场,建立农业各种信息数据库、人才库,不断的梳理和更新数据库,随时提供最新有用的信息,并迅速利用到农业上.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农业技术人才和各种工程、管理人员,引进各种有用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资金.公司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农业的发展随时提供新鲜的"营养”.农业通过市场信息和价值规律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各种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内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