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是现代法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底蕴。刑罚轻缓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刑事政策科学化的要求,是坚持刑罚功能有限性科学理念的必然选择。但在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下,一味强调轻刑化显然不切合社会实际,过轻的刑罚对犯罪缺乏足够
的威慑力,难以起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作用。如犯罪嫌疑人和受害都双方均为未成年人时,对犯罪嫌疑人过分强调轻刑化,容易给其他未成年人造成只要是未成年人犯罪就会从轻或免于处罚,这样会造成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无论是适用重刑主义即实施“严打”重用刑罚还是实行轻刑主义即实行轻缓刑事政策都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因此笔者认为应实行“严打”与轻缓刑事政策相结合的两极刑事政策。
四、“严打”与轻缓刑事政策相结合的两极化刑事政策
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即对于重大犯罪及危险犯罪,适用重刑主义即实施“严打”重用刑罚,采取严格的刑事政策;对于不需要矫治或者有矫治可能的犯罪,实行轻刑主义即实行轻缓刑事政策,采取宽松的刑事政策。严格刑事政策从保护社会秩序出发,适用对象是重大犯罪、有组织犯罪、暴力犯罪、累犯等;宽松刑事政策从特别预防和刑罚谦抑主义出发,采取教育与挽救思想,适用对象是轻微犯罪、初犯、偶犯、过失犯等。
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应是现阶段我国刑事政策的上上之选,理由是其一适应我国现阶段的需要。对有组织犯罪、重大暴力犯罪、累犯等必须坚持长期严打政策,而不能是权宜之计,否则便会象上世纪80年代一样,在“严打”之后,重大犯罪仅仅沉寂几年时间,便又重新出现,引发更严重犯罪狂潮;其二有利于司法资源的良性配置。国家对刑事资源的投入在一定时间内总是相对稳定的,且是有限的。“严打”的阶段性使监狱暴满,改造效果下降,重新犯罪率上升,只有对一些轻微的犯罪采取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的措施,采取宽松的刑事政策,才有足够的刑事资源对付重大犯罪,才能确保刑事司法的正常运转;其三有利于实现刑罚目的。一般认为刑罚的目的是打击与预防的统一。所谓统一,就是将刑罚的打击,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这三个目的分别设定在立法、司法和执行阶段,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对于轻微犯罪人、偶犯等容易矫正之人,应将刑罚的重点放在预防上;对于惯犯、累犯、有组织犯等对刑罚抗受性强的犯罪人,刑罚的重点应放在打击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充分有效地实现刑罚目的;其四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以两极化刑事政策替代阶段性的“严打”,有利于消除同罪不同刑现象;其五,有利于兼顾社会利益和人权的保障。有组织犯罪、恐怖犯罪、重大暴力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使严格的刑事政策成为必然,但同时对于轻微犯罪行为,更重要的不是对社会秩序的保护,而是如何使犯罪人尽快重新社会化,宽松的刑事政策是实现这一目的有效途径。两极化刑事政策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人权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