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柜台式服务,提高了社区与居民的亲合力。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引进市场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社区建设应该而且必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才具有生命力。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确定了运用市场机制建设“数字社区”的工作思路。结合今年全区开展的创建服务型人文社区活动,运用三种方式解决居民生活难题。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向市民提供行政事务类服务;二是政府提供公共运营成本,使社会资源与政府工作实现有效对接,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信息与社会服务;三是政府搭台运用市场化手段创建新型载体,建立信息网络为民服务。整合域内闲置资源,建成了2200平方米的“**区公共服务中心”一期工程,与辽宁凯希达网络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建立起以“96777”为核心的辐射全市的信息呼叫中心,并与街道、社区联网,实现社区教育电教化、社区服务网络化、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区公共服务中心包含“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特困职工帮扶中心、行政投诉受理中心”五个服务系统。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和行政许可权限的部门纳入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形成一站式办公格局。社区服务呼叫中心是通过建设以无线信息平台为载体,建成全国领先的集因特网、热线电话、单键呼叫为一体的区、街、社区三级智能呼叫中心,为179名社区干部配备了移动信息接收机,为20名残疾人安装了六功能的单键呼叫器,24小时全天候为居民提供完善、快捷优质服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全区失业人员日常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洽谈、就业培训等工作。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针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进行帮扶救助的载体。行政投诉受理中心负责受理对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投诉的分办、答复的机构。中心启动一个月以来,已接到各类求助咨询投诉电话近千个,发布就业信息500多条,为100多人找到就业岗位,40多户居民通过96777接受了家政保洁服务,分办行政投诉11条,全部由区内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在区政府网站上反馈。真正实现了民思我想,民意我行,民权我护,民生我助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3、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工作有序运行。一是健全各类社区自治组织。全区3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和社区保障、法律、卫生、文化、体育、环境、就业等工作组织,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职能作用。二是优化社区干部队伍。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使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富力强的优秀人员充实到社区。目前全区179名社区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2名,占46%,平均年龄33岁。中共党员63人,占35%。通过连续两年的双十佳竞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在保障社区干部补贴及时发放的基础上,两次调整社区干部补贴,主任、副主任、委员将分别达到500元、420元、340元。今年将出资5万多元对107名符合养老保险条件的社区干部实施养老保险。四是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社区治安、卫生、环境建设、便民利民等服务,特别是组织了城市低保对象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暂未就业人员参与了社区服务。目前全区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119支,志愿者人数达到2607人,开展了17000多人次的服务。五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全区机关普遍建立了联系社区制度,明确深入社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技能培训等形式,为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开展就业服务。出资61万元购买了740个公益岗位,安置“4050”人员就业。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近年来共培训2500人次,实现就业10000人,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社区建设合力不断增强
为保障社区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区建立了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街责任制,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8个指导组,协力推进社区建设。区文明办、城建、环保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公安分局积极开展警务进社区活动,社区民警通过居民选举兼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建立了80人的夜间巡防队,有力地保障了社区治安。卫生部门建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已建成的16所社区卫生医疗站(所)覆盖人口14.3万余人,占城区人口总数的80%以上。宣传、教育、文化、体育、法律等部门,以“四进社区”和“爱祖国、爱**、建设新家园”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合力。全区建成的一大批文体设施和组织居民开展健康向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