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树立榜样,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创造力。基层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改革创新,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使党的创造活力源源不断。
增强凝聚力。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政治核心,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是党的凝聚力的不竭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迅速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要求广大党员迅速提高素质和能力。要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使党具有更加强大的凝聚人心的力量。
提高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战斗力的不竭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困难的时候能挺身而出,关键的时刻能冲得上去,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应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把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同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充分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扩大影响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党的影响力的不竭源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
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满活力,不断提高执政本领。
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进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为党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有效的实践载体,创造多样的实践形式;三是为党全面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提供活跃的实践主体,构建统一的实践整体。
按照党的建设的总规律来推进。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和改进组织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好领导班子及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全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把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总体水平。
深入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六大将之概括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十六字方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指导,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一应调整组织设置。构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格局,健全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形成党员队伍自我纯洁的有效机制。二应改进工作方式。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围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活国有经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加大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在生产和工作一线特别是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积极分子,把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为党员;围绕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功能和社会管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同时,坚持不懈抓好机关党建工作。三应创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