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地认识社会,还会使他们的身心变得坚强。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好的大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未成年人喜欢崇拜和模仿,父母的良好生活习惯、成年人的遵纪守法、老师的言传身教,都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从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再次,贴近群众,就是贴近来成年人。一是放下成年入的架子,是教育未成年人的前提。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其他工作者,一定要把他们当“人”看,当平等的人来看。把他们当朋友、当成兄弟姐妹,而不是替他们指点迷津的救世主。二是爱他们,爱是教育的最基础力量。真心实意面对孩子,才是正确的,有效果的教育方法。按照未成年人的特点,循循善诱,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善意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尊重未成年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按照大人们的主观愿望去教育,甚至强迫未成年人参加什么不参加什么,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坚持“三贴近”,就是要把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三者结合起来。三者形成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不可替代;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深入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现实、贴近青少年学生群体,努力增强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把学校作为载体,切实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战线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使命光荣,任务繁重,要从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都要认真履行担负的职责,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都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充分发挥城*社区、农村乡镇以及其他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实到基层。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