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理和弘扬倡导,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一种“人文精神”,为桃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必须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依靠经济支持加快文化建设,借助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将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推进力,也是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实质上是意识与物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中潜在的、深层的推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曙光初露、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就经济抓经济是没有出路的,要加快发展,必须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上、在智力资源的含量和配置上动脑筋、想办法,尤其要注重从文化的层面上谋求经济发展的思路。例如东莞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乡村,北有著名商城广州,南有经济特区深圳,本无优势可言,现在却成为全国最大的台商创业基地,除了招商的优惠政策之外,其文化环境的营造作用耐人寻味。他们通过成立台商协会、台商妇女联合会、台商子弟学校,开办台式茶庄、餐点、咖啡屋等台北风情系列,营造台湾文化氛围,使所有台湾客商情感有了依托,文化有了归属,安下心来在这里开创事业。因此,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带动意识,把工作思路从单纯抓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以文化创新为手段,用先进的理念来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就桃江来说,倡导“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从政从业观念,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破除“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负债建设、超前决策”的世界眼光;抓好“十星级农户”、“五星级居民户”、文明窗口、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抓好“软环境”建设,打造“诚信桃江”,优化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城市管理、讲究建筑艺术、保护自然资源,打造“江南名镇”,创建“旅游新城”;挖掘和弘扬“美女文化”、“桃花文化”、“竹文化”、“楚文化”,打造“山美张家界、人美桃花江”的旅游品牌等等,都是富含文化理念的经济思路,对促进桃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推进文化产业化是关键。十六大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产业化,必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生产好的精神文化产品,直接面向广大群众传播先进文化,有效地占领思想阵地;加强公共文化场地建设,以现代化的场馆为载体,辅之以文艺形式,有组织地对人们实施道德影响和精神塑造;组织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提高参与面,满足民众的精神享受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群体归属需要等心理需求,激发民众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国热情。发展文化产业,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体现经济效益。一方面要适应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精心策划,商业化运作,向市场筹钱;另一方面必须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回报社会,弘扬先进文化,利用制造热点、引导消费、焦点关注、新闻宣传、媒体炒作等各种手段来带动工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