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核心是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络上实施,重新确立政府的职能及其管理模式,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这就是政府信息化,具体的说就是应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和政府所需要的与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成为一个自动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政府节约开支、改进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社会公众提供超越时间空间、跨越部门分隔限制的优质透明、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和服务,以此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和廉洁程度都得到提高。
电子政务一方面要以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办公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支撑,以信息共享和数据开发为基础,将涉及政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行政体制,运用网络手段,配合与推动政府体制改革,通过优化整合公务流程以及建立信息的共享机制,重组政府职能,使其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例如:
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或公众围绕政府各部门转。由于同级部门往往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都有独立的工作流程,用户要办一件事,所涉及的政务流程要靠用户一个一个部门的报批来串联和推动。电子政府的建立将打破传统的政府办公管理方式,其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都有很大改变。电子政务实现后,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使上传下达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发布政府的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得公众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技术,也可以将政府内部的信息在网上传输,下级政府机构或其它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向上级机构或组织传送或反馈信息,这样不仅能迅速地传递信息,减少传送时间,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保证信息的全面与准确,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成本,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传统的办事流程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本属政府内部的公文交换,常常是建设单位每个部门轮着报送。而电子政务整合了所有工作流程,将其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的。政府将一个办事入口留给用户,企业和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一项业务请求,在网上查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根据要求或表单填报材料,从网上提交给一个“虚拟政府”,由“虚拟政府”自动分发用户材料到各相关部门,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其进行审批。用户不必知道政府部门如何设置,职能如何进行分工,业务需要哪些部门批、由谁批,但随时可以查询了解到审批的状态和反馈的意见,即所谓“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通过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政府内部业务可实现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按串行的工作方式,一个一个部门去拜访。
实施电子政务还从技术上保证了“行政时效”。安徽合肥2006年开始实行的行政审批“缺席默认制”,使以往因某个部门缺席导致整个审批事项拖沓的现象得到控制。实行“缺席默认制”近一个月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各类审批xxxx多起,平均每件在3.xxxx工作日办结,比原来提速了2xxxx小时。
这种并行式办公方式建立了一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让任何人都能与政府进行沟通的办公环境,并以其×××的用户界面,规范的工作流程,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提供周全的服务内容。也就是说,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