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起作用的情况下(当然目前更为直接的效果是通过行政措施,如信贷控制)或许短期内能将过快的投资增长控制下来,但显然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内需替代,而中国进口基本取决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为进口的90是投资品,如机械设备、原材料和能源包括技术等,消费品进口比例已经下降到很低(这是当下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产业链不断向中国转移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必然导致进口需求减速,而外部需求依然强劲的情形下,顺差增加只可能加速(我们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与进口增速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出口增速的关系不甚显著),此时投资消费的内部失衡就转化为国际收支的外部失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直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
人民币升值压力。事实上,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的情形便是如此,2004年以抑制投资过热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一个直接的效果是,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0xxxx亿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05年的100xxxx亿。这种效应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后愈发显著,7月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减速,贸易顺差开始逐月扩大,当然其中不乏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和贸易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贸易部门企业行为的改变。随后必然是增加的贸易顺差又形成基础货币的供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的过剩,自我实现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热钱更快涌入,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市场利率低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泡沫开始急剧膨胀。中国的风险在于金融压抑使得金融市场发展极其滞后,资金基本靠银行体系,而当下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又主要是抵押贷款,资产快速升值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条件事实上的放松,实体经济的利率事实上的下降,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的效果又化为无形,经济中投资过热局面又可能卷土重来,如此循环使得中国的所谓经济周期的因素已经越来越难觅踪迹,每一次调控的效果保持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短,直至根本不起作用。”
宏观背景先说到这里,下面再聊一下股市。首先说一下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主要表示的是市场容量,也就是目前在股市的所有资金的总市值。自从06年大扩容以来,上市公司的数量,覆盖面以及上市公司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可以这么说过去的140xxxx上市公司代表不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因为过去市场容量小,公司覆盖面太小,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国内市场容不下,纷纷到海外上市融资。国内上市的公司由于利益所趋有很多也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也就是说过去的指数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国民经济情况。上市公司业绩跟不上指数上涨自然就有了泡沫。
说到股市不得不说07年基本结束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股改的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市场化全流通问题,并且把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与股价捆绑到一起。对于央企国企来说,可以大刀阔斧的整合置入资产,集团整体上市。股权激励政策的出台,更是部分企业业绩增长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有实力民营企业股改以后,由于利益所趋不再是以前的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而是将集团好的资产不断的放进上市公司,更好的透支未来。
股改本身就有对价,平均大约是3xxxx左右。按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从05年股改汇改启动以来,上证指数从1000到17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股改白送对价+人民币升值;1700到30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扩容资产计入指数;3000到未来上涨主要因素:人民币升值+扩容后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目前很多业内人士争论的指数到底涨还是跌,到底有没有泡沫,我认为争论固然是好事,容易避免主观错误,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作为一名投资者来看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非要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没有正确答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历史不会完全相同的重复,我们的改革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个人认为对于股市健康上涨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要有充裕的资金流,而是上市公司质量业绩的不断提高。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速度能够跟上指数的上涨速度,并且偏离不大,那么上涨就是健康的,如果背离较为严重,那么股市的上涨就是泡沫。目前看流动性过剩的现状2到3年还不会有彻底改善。指数上涨有没有泡沫就要看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能不能跟上了。
很多分析人士人说,中国全民炒股了,太疯狂了,股市指数上涨太多有泡沫,要赶紧卖掉股票。这样的理由成立么?我不认为这种短期的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