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分析
以下是上市公司利润作假的常见手法:
(一)利用重组费用调节利润。公司重组包括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重组后转让资产是上市公司提高当期利润最便捷和最实用的方法。控股股东高溢价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以虚增利润。重组费用理应将“递延余额”记载在资产负债
表上,逐年注销盈利。但是当市场预测发生改变或公司盈利不足时,上市公司会将巨额的重组费用一次性从资产负债表上抹掉,大幅度地降低当年利润,甚至表现为亏损。
(二)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上市公司本身与控股股东、非控股子公司以及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四者之间经常进行关联交易,因为交易价格不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确定的,所以能够达到人为增加或减少利润之目的。如果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之时,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但不一定会产生实际的现金流量,只是应收账款和利润的虚增而已,实际上并未实现对外销售。同样,从控股股东采购原材料或支付相关生产费用时,提高支付价格可增加生产成本达到减少利润的目的。另外,上市公司可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之间分配订单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比如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润,可将订单全部或大部分交由本公司或控股程度高的子公司生产;反之,则将订单大部分交由控股程度低的子公司生产,该手段也常被上市公司用来逃避税收。因此,在调查时首先要掌握公司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本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情况。要特别关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产转让、销售、采购、商标使用、资金占用等交易的价格和支付手段是否正常。
(三)利用收购兼并调节利润。近年来,在上市公司中兴起了收购、兼并和联合之风。收购兼并时,收购价经常超过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按会计惯例,超额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商誉,并按不超过40年的时间摊销,但是,上市公司却往往将收购价超过净资产的价值,确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摊销。要么就是为了隐匿储存盈利,在兼并收购的幌子下预提大量经营费用以增加负债。
(四)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表现为:1、上市公司需要造成盈利的假象,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遭退市时,就会在财务报表中,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或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次年冲回。2、上市公司需要隐瞒利润,偷逃国家税收或储存多余利润以弥补业绩不佳的年度时,就会根据与事实不符的假定,在利润较高的年度估计一些费用和损失,如退货损失、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使之形成减值准备。
(五)提前确认收入调节利润。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往往不遵守收入确认的标准,提前确认某些收入。例如:在销售完成之前,甚至货物起运之前确认收入(按照会计惯例,只有销售绝无问题的大宗农产品或贵金属才允许在收获后或采掘并加工成成品后,立即予以确认)。或在客户保有退货权的期限到期之前或客户有权推迟购买时进行收入的确认。上述收入的确认似乎表面上只不过把收入确认的期限提前,但实际上存在有的收入不可能实现,不应予以确认或必须撤消确认的问题。
四、存货中异常现象的剖析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产成品等。由于企业存货的形态及流转变化万千,价值与实物流转程序存有一定的差异,计量及计价存在可选择性,生产成本及费用归集、结转的复杂和技巧性等,在会计核算上,存货对应的会计账项很多,存货项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账项。下面笔者就在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谈谈审查存货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存货采购环节中的异常现象
1、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挂账,其实质上已经消耗及价值形态已转化为成本费用。对于此类现象,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为生产何种产品而预付的账款、该种产品的生产周期、时效性、预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