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权益。
三、完善业务培训机制,规范教材、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大练兵”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培训层出不穷。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培训是知识更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些林林总总的培训,除了占用了基层本来就有限的警力和经费外,从笔者本人的观察和体会来看,真正能让民警提高思想觉悟,更新知识结构,能提高业务水平的确实不多,反倒给民警留下了“培训就是混日子”的印象。就车辆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而言,缺少规范的教材,缺少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缺少完善的教学用具,缺少严格的考试监督,其效果可想而知。缺少教材、教具,上课的质量受限于教师的水平发挥。至于考试,更是个难题,要想在短短几天内让年龄、经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民警们掌握好大量的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严格考试嘛,一大群民警将因无证不能上岗,又会影响到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不严格考试嘛,培训往往又流于形式,浪费了警力,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经费,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背离了组织培训的初衷。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制定统一的教材,明确培训的内容及需要的学时,要求学员提前自学,增加答疑时间,将答疑解惑作为培训重点,严格考试纪律,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效果才会明显。如,近期某地组织考试员培训,第一期的学员们“习惯性”地轻松参训,对科目一进行了严格认真的测试,一百二十余人只有6通过测试;第二期的学员提前进行了练习和准备,考试时合格率大幅度得到提高。
四、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业务准确无误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规范业务流程,规范职责权限,规范业务岗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就如何保证业务质量,如何减少失误率,在这一方面的考虑还需要加强。虽然在工作规范中要求民警应该如何审核资料,如何履行职责,但在大量的重复劳动中,民警既要审核大量的资料,又要录入计算机系统,还要热情接待办证群众,在这种压力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产生麻木感,对于一些明显失误已经熟视无睹了,对于一些低级错误,更不会加以注意。由于我们现行的制度无法对这些业务偏差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致于我们的规范往往对一些低级错误无能为力,无法发现并纠正。
笔者曾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经销商失误,售车时发错合格证,车主也没有注意,而这辆车在车证严重不相符的情况下,居然过五关斩六将,办理了注册登记,并通过了数次年度检验,并办理了转籍业务,直到被转入方车管所发现后退回时才发现车证不符。正是我们的受理岗位想当然地认为经销商和车主已经核对过车和证了,因而不再认真核验,甚至连拓印号也不去核对;后面的岗位又认为前面岗位已经核验过,也不再花精力去检查,于是乎,群众的投诉就接踵而来了。
业务质量不仅仅影响我们的档案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时还需要花费较多的警力去消除因业务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质量就是效益”,对于我们同样有效,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效益是社会效益,是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因此,车辆管理民警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在我们的业务流程中增加质量控制环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首检、自检、互检等质量控制手段,对车辆管理业务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车辆管理业务质量和规范化程度,减少失误,切实服务质量,提高队伍形象。
五、组建理论研究班子,调研车管发展方向
随着机动车辆的发展及其形成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车辆管理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应用学科,国内有不少大学或专业学校已经开设了车辆管理专业的课程。但是,由于教授车辆管理课程的大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及时掌握基层车辆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而在车管岗位上的各级车管民警又忙于具体事务而无暇进行理论性总结,无法从长远、宏观、纵深的角度去把握车辆管理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车辆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虽然车辆管理方面的法规出台了不少,但车辆管理理论研究却进展不明显,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不解决,很大程度影响了车辆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要搞好车辆管理规范化建设,就必须研究车辆管理理论,研究车辆管理发展方向,研究当前突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研究这些问题,必须组建一套研究班子,作为部交管局的智囊团。这个研究班子如果能充分发挥作用,将对车辆管理规范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车辆管理规范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该结合“三基”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