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环境状况的差距存在扩大趋势,突出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村环境尤其是农民生活环境普遍较差,这已经成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地绿、天蓝、水清、居美”的良好环境,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迫切要求。开展农村“四清”工程(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理交通干道两侧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必须严格按照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全面开展“四清”工程,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一是要以康居示范村建设为龙头,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选择产业发展快、群众收入高、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居先行试点,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建设为重点,从文化建设、环境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升文明程度,加大田园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坚持特色产业、社会事业、服务组织同步发展,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新村。同时,要加大老庄台整治力度,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统一规划庄台植树绿化和厕所、猪圈建设,建立垃圾池,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并制定卫生保洁管理制度,确保庄台道路通畅,环境整洁。二是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抓手,大力疏浚整治农村河塘沟渠,清除淤塞河道,清理水生植物、清除沿河垃圾漂浮物,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要结合清理交通干道两侧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发动,积极倡导广大农民养成文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爱干净意识,改变农民以往随地倒垃圾、随处堆物料的世俗习惯,使村庄环境净化、绿化和美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形成节约与清洁同步、生态与效益并存的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良好地人居环境,提升农村整体形象。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