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3、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这个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各级政府应该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扩大就业,同时,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4、冷静应对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将挫伤群众的情绪,也会危及社会稳定。
5、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社会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事业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
致力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服务好群众,切实打牢建设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1、促民富。群众都想致富快富。让群众×××起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富民步伐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坚持以发展为己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始终做到在加快发展中促民富,在实现民富中求和谐。
2、帮民需。群众最需要的是优质的服务。只有服务好,才能顺民意、聚民心。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只要你能真正为群众服务,服务到关键处,就会深受群众的欢迎,赢得群众的赞誉。讲服务必须做到:要有服务之心。把服务好群众作为第一追求,努力养成服务的兴趣、服务的习惯,做到时时思服务,处处想服务,一切围绕服务转,一切围绕服务干,坚持真诚的服务理念,带着感情服务,带着责任服务,切实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解民困。农村群众遇到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城镇职工群众遇到的再就业难、住房难等。都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服务群众的当务之急,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部门要责任到位,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努力促使群众最急的事能够最快、最好地得以解决。
4、保民安。民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没有民安就不可能有和谐。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稳定工作,以保民安求和谐。要通过抓醇化民风、综合治理和机制建设,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消民怨。只有消除民怨,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民怨与干部作风息息相关,干部作风好则民怨消,作风差则民怨长。各级领导干部要形成好的作风,努力做到以廉为本、以公处事、以实聚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