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技术支撑体系。近年来,围绕**的经济发展,从政府到企业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和具体的创新实践,形成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人才×××”的发展思路
,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全县有3xxxx农产品通过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xxx系列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xxxx、市级重点龙头企业xxxx,永丰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一枝春”茶叶品牌获市级知名品牌,创建×××知名商标xxxx。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体系,使产业生产率上升有了保障,形成了选择主导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基础条件。
(五)产业关联效应。农副产品加工业后向关联种植业、养殖业;前向关联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拓宽和拉长;旁侧和间接关联涉农服务业、商贸营销业、物流业、生态文化和旅游业等行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关联效应。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主导产业的形成,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扩散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县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农副产品加工业。
三、关于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建设
主导产业的选择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要获取比较好的产业分工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主导产业的培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建设,主要是指对主导产业本身及潜在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对主导产业及潜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建设。通过主导产业培育与建设,发挥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作用,从而得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应该认识到,主导产品的产生、主导企业的出现、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动力和扩散效应不是自发地出现的,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地体现出来的。因此,在主导产业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企业的微观实施相互结合,并通过市场的筛选和公平的竞争来得以实现。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政府在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要在自觉尊重市场活动规律,积极运用市场竞争规则,主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宏观主导作用。
1、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结合**农产品资源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明确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将造纸业,畜牧产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甩菜、竹笋等食品加工业,金银花、黄白姜等药材加工业,实木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纳入主导产业进行规划。
2、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政府要在职权权限范围内制定一系列扶持、支持主导产业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针对纳入县域主导产业的行业,以此推动社会资本对县域主导产业行业的企业进行投资。至于具体某一个企业能否形成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则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确定。要通过政府选择行业,市场选择企业的机制来共同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形成。
3、营造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改进和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建立、完善规则并监督规则的实施,维护良好的经济活动秩序。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要营造“敬商、亲商、爱商、护商”的社会环境,形成“思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成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调动企业的微观主体作用。主导企业是形成主导产业的微观基础,而一个企业要成为主导企业,必须要自觉按照市场竞争规则,依靠创新来不断改进产品供给结构,不断地接受新的技术效应,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开发初始主导产品。主导产品是指那些创新程度高,扩散效应大的产品。具有技术可容纳性强,需求弹性高,对其他产品影响度与感应度大等特点。如果说主导产业是由政府遵循市场机制来作出选择的话,那么主导产品则是由企业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通过创新而产生的。一般认为,主导产品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志,是主导产业形成的起点。因此,创新开发主导产品是培育主导产业的前提和基础。结合**禀赋资源及其发展实际,企业应加大对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竹材的系列开发利用产品,茶叶精细化加工系列产品,生态食品以及中药材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着力形成企业的创新体制、提高主导产品的开发能力。
2、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企业组织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组织效率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作为企业而言,要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结合起来,强调1 1>2的组合效应。通过研究市场、研究资源、研究政策,不断地整合和放大产品的市场效应,积极参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建设,形成主导企业,成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