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落实的客观尺度,标准就三条:以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成效是否显著,以干部为龙头的全民创业的氛围和效果是否明显,以党风政风为带动的社会风气是否进一步纯正。
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切实增强执行力。干部是决定因素。要紧紧抓住干部这个关键,正视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加强教育监督管理,在提高执行力上抓出新的成效。把为地方发展选人用人、“零成本”使用干部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持之以恒地坚持。以深入开展保先教育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学习不勤、精神不振、作风不实、生活不廉等突出问题,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和干部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改造和提升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大督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和决策落实,对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给县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党员干部,必须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并给予纪律处分,让其为自己的行为切实承担起责任。
抓住利益这个要害,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省委学忠书记强调,干部陷入非法利益格局,不仅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障碍,而且也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玷污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县域发展实际来看,我们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运用市场手段处置闲置资产和配置资源,不但实现了资源(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而且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平;而极个别干部陷入非法利益格局,受到查处,理所应该,全体干部应引以为鉴。总结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难得到一个启示:必须运用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要通过深化改革,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有效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农(居)民这个利益主体的利益不受损害;要加强对国有资产、财政资金、机关“五费”、乡村债务等管理,重拳惩治抓挪公款、挥霍浪费、公车私用等不良行为,确保有限的发展资金(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深入推进行政执法部门改革,切实规范执纪执法行为,有效制止部门特权行为和“收费养人”现象。
扭住制度这个根本,规范改革发展行为。制度建设是根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一种“好人假定”的思维定势,总是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简单地寄希望于个人主观世界改造、党性修养锻炼等方面。事实上,这种缺乏刚性约束的号召很难产生较强的规范性和影响力,以致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绩工程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相反,如果我们借鉴市场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的“利益假定”,从人的最坏处着想,去推导原理、设定制度、衍生方法、规范程序,完全能形成一整套更加科学、完备、管用的制度规范改革发展行为。因此,要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机制管事,重点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创新干部岗位责任制及考察考核制、县乡党政“一把手”监督管理规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大额资金调度集体研究制度、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切实规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进而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营造人心思干、齐心谋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