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于2001年2月28日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约的大部分篇幅是关于保障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的规定。我国一贯重视人权保障,重视保障劳动者权利。这个“解释”文件的公布,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对发展人权事业的决心和积极态度。
基层工会经费应合理使用
工会经费是工会组织的“血脉”,是工会开展工作和群众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否合理使用好工会经费,直接影响到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据了解,目前有少数基层工会在经费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使用支配权上的“两行政”现象。一是“行政决定”现象,即工会使用经费须提交支出方案报经行政批准同意后经费方可到位。这主要缘于工会没有独立的帐户或虽有帐户而无钱(行政不依法划拨)。由于要“行政决定”,工会组织拟定的一些活动或不能准时开展,或只得被迫取消。二是“行政签批”现象,即行政领导将一些行政性费用支出票据直接批转到工会账户上报销,使本来就很拮据的工会经费承担了不应由其承担的费用。
二、使用方向上的“三多三少”现象。工会经费用于购买物品发放的多,用于组织职工开展活动的少;用于节日慰问的多,用于帮扶脱困的少;用于娱乐性质的多,用于提高职工素质、技能的少。由于使用方向的不合理,使工会经费的效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使用监督上的“三重三轻”现象。工会经费重据实使用,轻预算方案的编制;重计拨审查,轻使用审计;重审计情况通报,轻整改跟踪监督。“三重三轻”现象造成工会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缺乏监督约束,使用经费开支中违规违纪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纠正。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工会经费的使用自主权。要强化基层工会的基础建设,基层工会要把建立独立账户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同时要强化“一支笔审批”制度,这是工会组织拥有经费使用支配权和合理使用工会经费的前提条件;其次要端正经费使用方向。工会经费的使用要按照全总的规定,强化预算编制,坚持为多数职工服务的原则,并要向工会工作的重点、热点倾斜;另外要强化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上级工会要改变只注重对基层工会上解经费的审计和考核,而忽视对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要在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经审组织作用的同时,建立“下审一级,上审一年”的经费审计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以确保工会经费的合理使用。
工会干部要敢于“实话实说”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就应该把基层和职工中的真实情况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便于党组织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基层、了解职工的情况,从而为党组织决策时提供有力的依据。但是,有些工会干部在反映职工和基层的情况时,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只说积极的,不说消极的,只报喜,不报忧。总而言之,对一些“负面”的事不“实说”。
工会干部为何不能“实话实说”?
不让实话实说。有些单位,对反映他们“政绩”“辉煌”的事是非常欢迎“实话实说”的,有些甚至希望再“高、大、全”一点,但对反映单位亏了多少?职工有多长时间拿不到工资了等一些不利于单位“声誉”的事,是有“严格规定”的,即要事先请示汇报,要统一上报的口径,能不报则不报,一定要报,要大事化小,从积极的角度报,如果谁“实话实说”引起单位不稳定、职工不稳定,责任、后果要自负。
不敢实话实说。“说了多少谎,得了多少奖”,“说了多少大实话,换了多少骂”已成为“实话实说”的经验和教训。工会干部“实话实说”必然要把一些“家丑”外扬,这就很有可能引起领导的“龙颜不悦”。什么“怎么和单位过不去”对“单位工作带来影响”等一顶顶“皇冠”会接二连三地戴在工会干部的头上。受气,工作难开展不算,还被“照顾”退二线,甚至“下课”。
不愿实话实说,有些领导下基层,虽然也听到了“实话”,但并未把“实话”当作“实事”办,是“实话”“空说”,说了也“白说”……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讲实话、办实事也是每个党员和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本质。要真正做到“实话实说”,这就要求包括我们工会干部在内的党员和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责任,要牢固树立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观念,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