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收割到半机械割晒、再到全机械联合收获的发展,引领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既是生产工具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农业文明进步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重要的问题就是做好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清理垃圾堆等“三清”工作。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需要借助机械化手段来完成。近几年在我省广泛应用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收打捆、揉丝青贮、菌基培养等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真正为秸秆找到了出路,不但将秸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秆面源污染,有助于解决农村柴草乱堆乱放乱烧等问题。粪堆和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也都必须依靠机械化手段来实施。另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建设新农村,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的机械装备,利用机械化手段代替手工劳动,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发展自我,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
以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契机,为“城乡统筹”做贡献。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宏观政策的具体化。中央1号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明确提出“三个高于”,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了422亿元,增长14.2。其中,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财政资金总额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实施范围也扩大了一倍多。2004~2006年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50xxxx万元,受益农户xxxx多户。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化扶持政策,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说明了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途径,而且随着反哺力度的加大,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必然是农村劳动力替代和转移的过程,必将推动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继续认真组织好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化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加大农机化投入,进一步调动好、发展好、保护好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推动全省农机化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持。
总之,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机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农机化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把农机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之中,落实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