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功能。在一个非常整洁、幽雅的环境里,为什么人们不敢随地吐痰?走进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里,为什么孩子们不敢打打闹闹?是环境的约束力。卫生工作很好,环境非常优美,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因此,要重视卫生,重视绿化,尽量美化,把净化、绿化、美化作为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狠抓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办公环境、班级环境和寝室环境四方面建设,下功夫营造一个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
在抓好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舆论文化建设。教室、走廊、餐厅、宿舍该如何布置,都要精心设计,校内显著位置应贴制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校风、校训、名人名言、学生守则,学校里要建立德育室、团(队)室、阅览室,围墙内可办起“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要定期不定期举办学科专题讲座、时政报告会,还要让学生天天能看到报纸,听到广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受到感染,这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组建广泛的育人队伍。
大德育观除表现多层次、全方位育人外,还表现在全员育人。学校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准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都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的榜样。
目前的现实是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配一个班主任,一般是派那些不会教毕业班的或新分配的教师去当班主任,而那些“名师”、“领导”均退出“思想教育战线”去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个“首要位置”必须到位。为确保德育“到位”,建议实施班主任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全员育人管理新结构,除班主任外,每个任课老师都要做几位学生的导师,加强全体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与沟通,壮大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杜绝目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部分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制定系统考核措施,做到人员落实、责任到人,真正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3、创办合格的家长学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在目前社会经济转型中,家庭结构、家长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我们不充分调动家庭德育的积极性,青少年的大部分时空将置于教育的盲点之中。我们应该通过家长这个支点,使家庭德育的盲点成为德育社会化的亮点,增强教师、家长、学生的相互了解,形成三者互动的育人姿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办好家长学校,与家长共同研究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引导家长科学地进行家教,并把它作为观察社会的窗口,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网络,交流家教信息和心得,以便及时调整德育活动,作出教育部署,真正达到德育的社会化。
实际上,德育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社会生活不可能滋养人的德性。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丰富精神世界,塑造纯净心灵。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点,做好多层次育人、全员育人,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说教式”转向“实效性”。这既是德育工作的外延,以是德育工作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