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任务繁重而艰巨,这一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这种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
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是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站在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理解这些政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从党成立到今天,党的具体工作和具体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服务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今天的政策与过去的政策有所不同,但精神实质没有变,仍然是要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全面建设小康要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切,归根到底是要使人民生活富足,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并改善生活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抓住这一点,才能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其次,要认识到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因此,党的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最后,共产党员在执行党的政策时,一方面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自觉地更多地牺牲个人利益;要发扬奉献精神,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和教育、科技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对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难题。在国际上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所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时代在前进,条件在改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添新内容。共产党员今天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建设和改革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甘于奉献;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艰苦奋斗建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第一流的业绩;要有效率意识、效益意识、时间意识和成本意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提倡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做维护团结和稳定的模范。团结历来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还要看到,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既可能因妥善处理矛盾保持稳定而达到现代化,也有可能因应对失当造成矛盾激化。“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却容易发生混乱”。这一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在这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不进行改革而谋求发展是幼稚的空想;舍发展而保稳定是错误的、脱离实际的;只求发展而忽视稳定更是轻率的、危险的。发展和改革是硬道理,稳定同样是硬道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能否实现,是党、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能否自觉维护团结稳定,是对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考验。共产党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维护团结稳定这个大局出发,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稳定的事坚决不做。同时,还要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多做工作。广大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维护稳定的重要资源。共产党员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