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深入开展政策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活动。“五下乡”活动呈现出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特点,并紧紧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问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对农牧民进行科普培训,使各族农牧民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不断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全州基本实现县有文化馆,乡镇(场)有文化站,村队有文化室。我们结合博州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做到了“州有文化节、县有艺术节、乡镇有演出队、村队有拿手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城乡同台演出,各民族同台演出,兵地同台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坚决清除宣扬疆独、非法宗教活动和煽动民族分裂等内容的反动非法出版物,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四)面向基层,扶贫帮困,助民增收,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从1988年起,我州采取成片开发定居、就地定居、插花定居、异地搬迁和小区域集中定居等多种形式,扎实稳妥地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了牧民定居半定居。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了“得民心工程”。在城镇,重点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农牧区重点抓助民增收,实施防病改水、供水到户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从2000年起,我州还认真实施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把助学项目给予思想道德表现好、学业成绩优秀、已经被全国重点高校录取而家境确实困难的16名学生,由中央文明办帮助解决四年的大学费用(每人每年5000元)。同时,全州各单位也资助中学生780人,小学生1106人;干部职工主动资助的中学生有300人,小学生1771人;包干资助180人,定期资助297人,一次性补助3480人。
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各地采取领导干部对口包点、选派干部驻村扶贫的做法,提出“扶贫先扶志”,变“输血型”为“造血型”的扶贫方式,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保障机制。2002年,自治州党委、政府为切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实行了部门包扶到村、干部帮扶到户的办法,两年来,成效显著。
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全州各级工会,重点组织下岗职工和特困企业的少数民族职工开展自救、自创活动,解决生活困难;各级妇联、共青团组织,重点对少数民族家庭开展“一助一”活动,并在偏僻、贫困的民族聚居区和企业,少数民族下岗职工中大力开展“希望工程”救助活动;各级工商、税务系统为下岗职工解决摊位,减免税费,捐钱捐物,开展向贫困孤残儿童献爱心活动。武警、边防官兵主动为少数民族以工代牧、盖羊圈、剪羊毛,调解民事纠纷,增进了各族群众的友谊。各县市、乡镇场也为贫困户、军烈属、孤寡老人和少数民族村队无偿提供化肥、籽种、地膜、面粉,使各族群众充分感受了“博州人民是一家”的大家庭温暖。
(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必须以关照历史和现实的宽阔视野,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远目标的高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近年来,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和开放不断推进的可喜成绩。我们实施“发展奶业,富民强州”的战略,坚持调优一产,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们实施“口岸兴州,口岸强州”战略,对外开放和口岸区域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口岸过货量、进出口贸易和关税、口岸区域经济、口岸基础建设等实现了四个历史性飞跃。我们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号召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时刻想着发展的思想,千方百计为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博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彻底甩掉穷州小州的自卑感,树立“大发展不自卑,小发展大自卑,不发展永自卑”的意识;我们强调抢抓机遇,要跑着抓,跳着抓,蹦着抓,要发扬迎难而上的“三皮、五千”精神,即“硬着头皮跑,红着脸皮找,磨破嘴皮说”,“说尽千言万语,费尽千辛万苦,踏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换来博州经济发展的万紫千红”。我们必须强化发展的意识,优化发展的氛围,扫除发展的障碍,努力使发展的理念、市场经济的观念成为博州各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