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3xxxx=118xxxx元);第(3)项(150xxxx元×4xxxx=64xxxx元);第(2)项(46xxxx元×6xxxx=289.xxxx元);第(5)项(1400xxxx元×1.xxxx=15xxxx元);第(4)项(80xxxx元×1xxxx=12xxxx元)。由此可见,第(1)项业务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应当优先列入审计日程。当然,这种风险识别是最初级的,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进行,对风险程度的识别还会有所改变。
三、 内部审计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并防范风险
1、环节中内部控制审计。在生产环节中内部审计识别并防范的风险主要是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脱节造成的产品积压和供不应求产生的损失。采取的方式是审查业务流程的合规性。
如:某集团所属食品加工厂可生产12种食品,其销售部反映,尽管销售部按月向生产部门提供销售预测,以便于他们安排生产,但产品不是延迟发货,就是产生积压。而生产部门报送的生产月报中,却反映每月实际完成生产计划数的9xxxx。工厂管理层请集团内部审计师查明这种供销脱节的原因。
内部审计师调查了工厂经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经营计划管理人员每月中旬从销售部接到下月度产品需求预测并据以确定每类产品的产量,同时还收到以后xxxx月的产品需求预测,据以订购下阶段生产所需原材料。每类产品的产量和生产周期都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系统中还存有产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和包装物的耗用标准。由计算机输出库存原材料余额、生产领用材料数、需订购原材料数等。当计划管理人员被问及为何不能按时发运产品时,他们认为,有时原材料或包装物供不应求,有时生产计划超过生产能力,有时质量控制部门的检验时间过长而造成积压。内部审计师实施了如下测试:(1)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审计师阅读了工厂产量数据的汇总及报告过程,发现产量低或超产时,随时调整计划,然后用实际产量和调整后的计划数相比较,得出完成率。可见生产月报上9xxxx的完成率存在水分。另外,完成率是由12类产品的实际产量和计划数相比,经常有这种情况:总体计划完成情况不错,但各类产品未完成计划或超额完成计划的差异相当大。(2)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师抽查了5月份1xxxx品种的生产计划,并按照销售部提供的上月市场需求预测重新编制生产计划,发现xxxx品种需增加计划产量,xxxx品种需减少计划产量。据此估计这可能是各种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原因。(3)存货水平。一是原材料。在5月份的生产计划中,有8项产品比计划要求晚了一个星期以上,计划管理人员反映,其中6项产品是由于订购的原料未按时到货所致。内部审计师抽取10例原材料进货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有5例未按时到货。原材料交货时间是由计算机确定的交货周期确定的,因而内部审计师抽取本年度20笔定货单,将其中每一种产品的计算机储存交货周期与实际交货周期进行比较,以
检查计算机确定交货周期的准确性,结果发现7种原材料卖方要求的交货时间比计算机得出的时间要长,同时有4种材料则相反,这说明计算机对交货时间的确认有误,这是生产部门未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包装物。包装物也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当产成品报告输入计算机系统后,计算机自动按标准用量扣除所需包装材料。但内部审计师了解到,实际包装物用量并未输入计算机进行调整,而由于浪费等原因,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之间差异往往很大,有时还会发生额外的用途。例如,包装用瓦楞纸常被用来填充包装箱,而这一用量并未从存货数量中扣除。内部审计师抽取3种包装物库存,发现有两种账实不符,因此,计算机反映的包装物充足,但实际上已短缺,进而延误了产品的按时发运。(4)质量检查时间。根据规定,质量检查时间为两周,但这段时间未列入生产计划,内部审计师抽取了5月份8种产品的检测记录,发现2种产品是按时生产,但由于质量检验延误了发货。(5)生产能力因素。车间的生产能力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生产预测程序确定的。内部审计师抽查了xxxx月来xxxx主要品种,将计算机确定的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差异从-5xxxx到+3xxxx,造成xxxx品种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不足,而未能按时完成计划;同时造成xxxx品种生产计划规定的时间过分充裕。
经过审计,内部审计师提出如下建议,以避免生产计划和实际脱节造成的损失:1.生产计划按需求预测确定,不得随意调整;计划完成进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