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拨环节出现漏洞,其一,在预算拨款凭证传递上未按《国家金库条例》规定指派专人传递,存在有用款单位自行送往国库部门现象,传递过程有漏洞;其二,财政方面不能及时、全部向国库提供各种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计划、预算调整文件、正常的预算拨款单位名册,使得国库部门无据可循;其三,对拨往非预算单位的资金,财政部门不能主动提供合理的报告和批件,国库部门由于时间紧、人员少,无法确认其是否违规。因此,对于基层国库部门必须严把资金支拨环节审核关,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规范资金支拨工作。
三是规范业务操作环节。纵观国库案例不难看出,所有案件均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概括为:其一是业务操作存在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现象;其二是管理漏洞,用户操作密码未按规定设置和使用,存在共用密码和未定期更改问题;其三是凭证交接手续不严密,不能严格履行交接登记,双方签字制度,业务交接手续不严密存在随意顶、替岗现象;其四是内部、外部账务核对手续不全,流于形式。为此,国库部门必须在计算机用户操作、合理定岗定责、密码、印、押、证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凭证交接、定期对账等方面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国库业务操作环节,加强自身检查力度,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是重视事后监督及检查环节。从当前国库事后监督实际情况看,国库事后监督偏重于对国库帐务的检查,监督的内容多是凭证要素是否齐全、账务核对是否一致、科目的顺序是否相符等情况。而对国库会计制度的落实情况、国库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重要岗位是否交叉及业务操作规程的落实等,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应当增加事后监督的业务范围,突出重点。国库事后监督不仅要对国库会计凭证是否规范、资金来龙去脉是否清晰、账务核对是否正确等会计规范化事项进行严格监督,更要将监督的重点放在各项制度的落实上,特别是“印、押、证”的管理上,发现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三、做好今后国库工作的几点思考
国库作为财政、金融及地方政府联系的渠道和纽带,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在不断拓宽其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等方面做出更多新突破,取得更多新发展。
1、构建高素质的国库会计核算队伍,是提高国库工作整体的关键。人是决定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提高国库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国库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国库工作服务质量,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基层国库部门应通过在职培训、输送“新鲜血液”等方式,提高国库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国库队伍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纪律严明的队伍,肩负起为国家经理国库的重任。
2、强化基
层国库统计分析工作。国库是国家宏观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的集结点,直接掌握着各项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一手数据,在获取各种信息的采集和掌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国库部门应立足本职,充分运用数据模型、宏观经济分析指标等先进的技术及手段,对国库资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及时发现国库资金的变动情况及异常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结合国家财税、经济、金融政策,对未来国库资金变动趋势和走向进行宏观分析和预测,积极为政府调整工作重心、修正工作思路提供参考。
3、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人民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体现专业化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加强国库调查研究是当前深化国库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国库部门受人员职数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调研工作始终处于原地踏步阶段,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改革为国库调研工作带来了机遇,国库部门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挖掘和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为上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