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由小群体、小规模向大群体、大规模的飞跃。在基地建设上,要走好四条路子。一是走规模推进的路子。全民普养增规模。就是要全民发动,实行村村养、屯屯养、户户养,消灭空槽户,靠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形成全县的大群体。打牢基础上规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区、街、场设施,狠抓牲畜入栏,通过优先包给机动地,优先提供贷款和优先防疫灭病等政策鼓励,使区、街、场的入栏率均达到85%以上。大户带动促规模。就是通过领导包扶大户,政策扶持大户,舆论宣传大户,培养发育一批养殖大户,从而形成群体优势、集中优势和规模优势。2004年,各类养殖大户要达到1000户以上,养殖专业户群体发展到10000户以上。二是走特种养殖的路子。我们要在突出发展牛、羊、鹅的同时,把特种养殖作为突破措施来抓,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气候”。要建好特种养殖区,大力发展獭兔、莱茵鹅、肉狗、绒山羊、蓝狐等优良畜禽品种,提高产品品位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要不断增加养殖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重点搞好品种改良、秸秆饲料利用和舍饲育肥技术,广泛应用“三贮、三化”技术,品种改良面要达到85%以上,秸秆利用率达到70%以上,舍饲育肥率达到80%以上,提高相对效益和比较效益。四是走生态型畜牧业的路子。要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浅翻轻耙,封区育草,星星草补播等有效措施,遏制“三化”发生。同时,要缩小放牧区,扩大采草区,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促进草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着眼强机制、促落实,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在战略地位上,要把畜牧业由从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由西部牧区扩展到东部农区;在工作抓法上,由部门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协调指挥,科学运作,为加速畜牧产业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县里要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的畜牧产业化领导小组,县六大班子的每个县级领导都要主抓一个专线,联系一个乡镇,抓出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龙头企业,从而把畜牧产业化上升为政府行为,变过去的“板块”式领导为产业化分工,加速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二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要在深入宣传贯彻畜牧业两法九例的基础上,从XX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畜牧业壮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和落实好招商引资、企业税费收缴、基地防繁费收缴、草畜挂钩、建舍用地、资金倾斜、物资扶持、科技承包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要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通过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向上要一块、专项挤一块、社会集一块、外部引一块、财政拿一块等办法,切实保证畜牧业大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把畜牧产业化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层层下达任务,分解指标,跟踪督办,严格考核。把畜禽存栏增了多少,龙头企业上了多少,招商引资引了多少,农民收入高了多少作为评定优劣的主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从而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畜牧产业化的责任感,切实加快畜牧经济发展步伐。
推动畜牧产业升级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