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劳务经济。这是目前解决城乡劳动力过剩、促进非农就业的有效途径。2004年全区农村劳动力到镇以外务工人数5万多人,务工总收入4亿元,人均1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这说明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区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要加大劳务培训的力度,抓好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不合法收费,依法打击一切歧视农民工的行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良性互动。 五、强力推进,采取切实可行而又保障有力的五条措施 一是在发展氛围上,要努力创造有利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要自觉适应我区“三农”工作的重大转型,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在制定全区发展规划,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确定国民收入分配、布局重大发展项目时,优先考虑镇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力量的配备,把政治上强、懂业务、熟悉农村工作、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领导岗位,不断加大交流力度。要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要求,拉开镇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格局,增强对业主进入、企业搬迁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尽快形成一个将资金向xx区投、将企业向镇村引、将项目向园区布的气候,加速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打破所有制界线,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壁垒的相互制肘的状态,营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充分发挥其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牵引作用 从总体上讲,过去已经出台的凡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而且还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要积极争取中央、市级的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现有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农发资金用于具体项目启动。要体恤民情,善待农民,在农民拆迁安置中,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可能执行政策上限,确保农民利益。 三是工作层面上,要努力扩大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度 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创造性地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镇域经济开放式的发展系统。加强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嫁接一批出口创汇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出口创汇产品;大力发展和扶持外向型乡镇企业、供销合作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和支持它们走出去;推出更多的竞争性项目和开发项目对外招商引资,争取有一大批业主活跃在全区镇域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建立和完善镇域经济项目库,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对外宣传,积极招商引资,争取实现利用外资总量、领域和规模上有新突破,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镇域经济新格局。 四是在组织保障上,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开展创建“三好”村党支部、“五好”乡镇党委活动,切实加强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干部,不断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都市新农村的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干部学历教育培训,提高干部带头和引导农民致富的本领。 五是在行为方式上,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和改善工作作风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抓实干,精心谋划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减少行政干预,善于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镇域经济发展。要做到亲民爱民、利民富民、安民护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要顾全大局,真切关爱农民,真心帮助农民,真诚对待农民,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好处,切实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 同志们,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一区两高地”的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一定要创新思路,落实举措,突出重点,紧扣抓手,适应“三农”工作的重大转型,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在全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