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基础设施、土地和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温州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措施,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开源,即加强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土地等战略资源,盘活土地存量。节流,一是通过技术改造、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突破人才瓶颈。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之所以能在国家投资少、自然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迅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有一批“敢为天下先”、善于捕捉商机的人才。但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对于经营者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充分、各类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得企业对于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因此,温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创办一批职业院校和专业学科,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干部到重点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以开展“聚才兴企”活动为抓手,开展“重人才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不断创新人才建设载体;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于去年12月基本普及了15年教育。此外,还启动了“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意在整合全市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一些具有共性的、关键性的行业技术瓶颈问题。
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包揽一切服务性项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间组织将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和协调职能。温州的民间中介机构和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目前已建立各类市级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104家。随着温州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组织在服务会员企业、代表行业利益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应诉反倾销方面,行业协会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大。如温州烟具协会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应诉欧盟的反倾销提案,并在2003年8月迫使对方撤诉。
维护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在“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了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活力与实力相协调、先富与共富相统筹、“金杯”与口碑相一致,在加快破解发展难题的同时,大力强化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
加强市场监管。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由于这样,为了防止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就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温州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失序状态,假冒伪劣现象猖獗。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全市上下痛下决心,以质量求振兴,市场秩序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质量立市到品牌立市,再到最近的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活动,温州坚持质量创优、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假活动相结合,使产品的质量声誉和整体形象有了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目前,温州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协调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对政府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协调劳资关系,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推动劳资关系的基本均衡,温州市开展了“和馨行动”,重点检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支付情况以及在招收新职工时收取押金等情况。还准备建立用人单位诚信用工和劳动者诚信务工信息库及社会查询系统,定期公布严重失信的企业和人员名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制定工资支付表并依法保存,并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工作时间、不招收童工等。同时,市劳动监察部门还推出“劳动监察监督卡”,劳动监察信息员或者民工凭此卡到相关部门投诉劳动纠纷时,相关部门将为其开辟绿色通道。针对温州拥有25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情况,有关部门提出了“新温州人”的概念,并以各种实际行动关爱外来民工。温州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要办的“十大实事”中,承诺建立民工应急救助资金,加强对民工的法律援助,扩大对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覆盖面,特别是加强工伤保险力度。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融合度,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