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三、抵御风险功能
当前,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中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还有农资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而成立的。从种苗的购进到产品出售,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努力把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如常山县宝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社员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四统一”服务,即统一供应菌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产品,有效地降低了社员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风险,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社员增收。
对一些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龙头企业来说,通过为社员提供服务,与社员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解决“订单农业”中存在的合同履约率低的问题,保证自己的货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变集中生产为分散生产,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四、降低成本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效益是最大的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常山县原野土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对社员所需的苗鸡、饲料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由于采购数量大,不仅价格优惠,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供货方交纳质量保证金,保证苗鸡的质量(存活率)。今年该专业合作社已招标采购苗鸡45万只,按每只比市场价低0.1元的价格供应给社员,仅此一项就为社员降低生产成本4.5万元。
五、争取政策功能
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一家一户的农民如果不联合起来,不但要承担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损害,还将受到国际上其他国家低成本农产品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增收难度。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对农业、农民进行补贴,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国家稳定,其中一条重要渠道就是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扶持和补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的,代表着当地农民的利益,产业的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农民有了与政府进行对话的″代言人″,政府也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把对相关产业的政策进行落实。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wto”规则,政府不能对具体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直接补贴,但可以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补贴,这也是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的“绿箱”政策。我国政府目前对农业的补贴办法仍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通过发挥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将是一条可行之策。因此,虽然这一功能目前发挥得还不多,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功能将逐步凸现出来。
六、助农增收功能
助农增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它在助农增收上发挥了多大作用。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很多,如提高农民社员的生产技术、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销售、对社员进行“二次分配”等等。龙游县溪口镇有着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和种植传统,但由于交通、技术、市场等制约,农民种茶效益不高,有些茶园已逐渐荒芜。2003年在龙游县供销社牵头组织下,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吴刚茶厂为龙头,联合附近五乡一镇的123户茶叶种植大户,组建了吴刚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500亩,组织社员按照认证发布的吴刚茶厂企业标准和吴刚茶地方标准组织生产,有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去年生产销售″三季茶″160吨,产值600万元,为社员和周边500余户茶农增收逾200万元,入社社员也由建立时的123人发展到200多人。常山县新昌乡有1500亩茶山、3.6万亩油茶林,但多年来由于茶农、油农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不灵,靠手工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