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也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诸多指标。这达标,那验收,样样都需要钱,庞大的招待费使得乡镇政府无法招架。凡事有考核,轻则受处罚,重则“一票否决”。 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让乡镇领导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有些乡干部很无奈地说:“乡镇干部真是忙,一票否决压脊梁。成天泡在乡村里,难有空闲难见娘。上面下面都得顾,忘我工作也无房”。这就是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难抓的最主要原因。
3、乡镇班子不稳定。由于《组织法》规定,乡镇班子的任期是三年,而通常是第一年“看”:调查了解,熟悉情况;第二年“干”: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第三年“换”:本来应该是大干快上,加快发展,但因为又面临着换届,很多乡镇领导又只有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了。加之,近年来,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较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变动频繁,致使乡镇经济发展的决策还未来得及实施,或刚刚实施就调离,决策落实不了,规划实现不了。而新上任的领导又另起炉灶烧上“三把火”,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延滞了经济发展步伐。
4、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单一,特别对我县这样的国定贫困县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广大农民基本解决温饱,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乡镇又实行财税包干制,要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工资,乡镇工作困难重重。乡镇领导要突出政绩,又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这样虽然政绩出来了,但给乡镇遗留下了许多隐形债务。甚至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务开支,乡镇政府只好经常向老百姓伸手,向老百姓“挤”,这是导致当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的重要因素。笔者曾下乡搞调查研究,全县4xxxx乡镇,只有1xxxx左右的乡镇因经济条件较好,能基本上保证按月发薪,其余的均不能按时、足额给职工兑现,最长的有连续xxxx月没有领到一分钱,干部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经济困难,乡镇政府根本无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别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了。农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财政平衡难这“三难”是制约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
5、乡镇干部身份复杂,违法行政难以有效遏制。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强调得特别严,它虽能规范干部的行为,也有利于干部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法治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违法,行政手段又无用,乡镇领导经常处于“早起来丈夫怪罪,晚起来婆婆怪罪”的两难境地而无计可施。且乡镇干部的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实际工作中“被迫”身兼数职,不仅是乡官还是税官、警官甚至是法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要管辖区内的交通安全、处理纠纷,还要发展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而且在不少工作中直接点名要书记、乡长挂帅,一把手负总责。由于少数乡镇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具备,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就难免出现违法行为,与群众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直接造成了群众与乡镇政府的对立。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基层干部违法行政受处罚的典型案例,受处理的几乎是乡镇一级,乡镇干部在农民心目中形成了“上级干部爱民如子,基层干部视民为草”的印象,得不到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6、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依赖逐步削弱。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政务公开全面实施,农民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客观地讲,除了征收超生费及办理有关证明外,乡镇政府巳无多大行政安排职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经济非常贫困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无所不能”的形象,也让不少乡镇干部产生一种大权旁落、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如今农村就流传着这样的思想:土地到户不靠你,大小事情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你逼急了就告你。这是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客观反映。
三、搞好乡镇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乡镇工作,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实。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抓乡镇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针对少数干部在一个地方不安心,思“迁”、思“调”的问题,要在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大力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苦干实干带群众致富”的学习热潮,以“三个有利于”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