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方面,产品生产者是品牌创立和管理的主体,品牌的创立和管理也必须遵照经济规律办事,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市场对名牌的认定功能;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鉴于当前农业处于严重弱势的现实,以及长期以来传统经济的影响,决定了当前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品牌过程中,政府不但不能缺位,而且要有所作为:这其中包括加强对创名牌意识的教育,组织对技术质量和管理的辅导,营造生产名牌产品的环境以及组织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也包括在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标准化,改善市场环境、投资和税收等层面,采取必要的行政推动措施来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壮大;还包括动员和支持建立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帮助和支持农民自己成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等等。总之,要通过有效工作,把政策战略导向、农民自身发展和中介组织协调这三者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促进农业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农产品竞争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既是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应该着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要帮农民实现“三增”
下乡调研农民增收问题,了解了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高的先进村的情况,也走访了几个农民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的村子,有一条深刻感受:要帮农民增收,需要先帮他们实现“三增”。
一是要帮“增志”,使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的紧迫感,坚定立志增收的决心。调查中看到多数后进村的街道泥泞难行,房屋低矮破旧,经济收入明显不高,但村民安于闲散无事,推麻将打扑克成风;和他们聊天,明显感受到这里的群众虽然也想致富,但习惯懒散,甚至满足眼前的温饱,看见别人致富后只羡慕不着急。这种小农经济思想孕育的传统习惯,是导致此类地区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因而,增收须先“增志”,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采用实例引导、典型引路、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增志”立志,把致富愿望变成自觉行动,从而加快奔小康、促增收的步伐。
二是要帮“增智”,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多,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少。有不少渴求致富的农民,苦于脑袋“贫困”,难以掌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拚搏的本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状况说明,加快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尽快使农民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下乡,把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才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才能有效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使农村走上可持续的致富道路。
三是要帮“增视”,拓宽农民群众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使他们思路开阔。现在是信息世界,但调查中看到有不少农民信息闭塞,甚至荒疏。农村中多数农民几乎不看报,也少有农民订报,他们有限的信息主要从电视里获取,而看电视却一般不看新闻。很显然,信息渠道的这种堵塞不仅直接阻碍农民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还严重影响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程度和驾驭水平,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束手束脚,在光怪陆离的新变化面前困惑彷徨,甚至感到无路可走,望而却步。所以,必须下功夫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敢想敢干,善谋会干,学会适应形势,抓好机遇,扬长避短,结合实际,不断走出新的增收路子。
实现以上“三增”,需要干部们去农村开展帮农增收工作时,重视讲道理,说实情,在教育引导和启迪群众方面见实效。现在,各级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都在出主意想办法,希望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但帮助农民增收简单急躁不行,行政命令更不行;不能强迫农民走领导认定的“致富路”,更不能代替农民拿主意。帮助农民实现“三增”,启发他们实现增收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主观能动性,这尽管不会立竿见影,难见轰动效应,则可能事半功倍。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