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无人管理,煤电气的供应都跟不上,医疗学就更谈不上了,这种情况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已经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也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卫生防御、社会治安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加重了城市的负担,这些都带来不良后果。城市化过程当中农民工进城定居是必然的现象。 第二个问题,我建议既然不能搞贫民窟的道路,又对我们北京现在存在的城中村现象不满意,怎么办?我建议用替代的方案,建立城市低收入者社区。因为我在北京城市建设当中我发现,有高档的住宅区、别墅区,有像我这样水平居住的经济适用房,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为我们农民工,城市新居民提供住宿条件的廉租房、低收入者社区,我建议每个城市都应该为这些农民工适当的建立一些低收入者社区。 我算过基本的账,农民的收入大概是2900块钱,人均年纯收入,北京的纯收入已经达到一万多,我们农民工在城市的纯收入是7千元一年,这个收入水平是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一般的租房一平方米一个月要1xxxx钱,这样的房也租不起,我想需要为他们建立这么一个社区,相对比较价廉物美实用的社区。 第三问题,把城市低收入者社区,建立成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新型居住区。这个居住区可能相当于香港的廉租房,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住的地方,住的地方只是一个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建议在居住区里面不但要住房,这个硬件还包括什么?要给他们建平价的超市、平价的学校、平价的医院,建平价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设施,包括大众公用的公共交通。从软件方面,小区里面还有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医疗、这是服务设施,就是软件。甚至在社区里面建工会,这样就在这个社区里面能够为农民工提供硬件也提供软件。很遗憾的是什么?我们国家现在的现状不是这样,现在现状的是一种城市的概念是比较狭窄的。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城市大概有15xxxx的城市人口,流动人口远远超过他的城市人口,大概有四五百万,这个城市政府的各个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那15xxxx人,流动人口和外来打工者四五百万人并不在他城市公共财政和政府的服务范围之内,这些农民工可能在20几岁就在这儿服务,也可能在这干一辈子,但是并不能享受现有的福利、社会保障,这不是户口制度取消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把低收入者社区建成一个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型家园。很遗憾的是,我现在看到很多地方有改造城中村的规划,我看改造城中村的规划,要改造5xxxx城中村,北京最近发布要改造第一批5xxxx城中村,我看深圳城中村规划当中发现,包括要建高档的住宅区,要建写字楼,要建娱乐中心,但是我没有看到哪个地方说要为农民工、为城市新居民建立这种廉租房和低收入者社区。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根本离不开农民工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命题。 第四个问题,要把城中村进行改造成新型的低收入者社区,我想有几项工作要做: 第一:转变指导思想,一定要把低收入者社区建设看成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把这个确实作为一个城市化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双赢的措施来对待。 第二:在城市规划当中,要适当地为低收入者,他们的居住留下一片他们生活的领地,给他们一个立足之地,为我们城市新居民的到来我们城市应该伸开双臂以满腔的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 第三:要把城市政府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服务范围,包括财政的覆盖范围,要扩大到这些城市的新居民,即将加入和准备加入的城市新居民的范围。 第四:加强对农民工进城低收入者阶层的管理,如果我们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我们在城市里面各种贫富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我们国家把中国建成一个世界加工中心这么一个宏伟目标,有源源不断地优质廉价劳动力的补充,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会加快,我们城市化的步伐就会更早一天的,城市化的目标就会更早的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更有保障。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