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设施的欠缺而受阻,在必要时也可以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第三,商品交易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所以只有在所有权界定清楚、交易的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的情况下商品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流通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所有权的直接侵犯,不仅使农产品在地区之间调剂余缺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使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遇到很大的障碍。以法律的方式界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权,以法律的方式来保障所有权和交易合同,也是政府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方面无可旁贷的责任。 第四,市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信息越充分,生产决策就越准确,市场的风险就越小。而且,消费和需求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准确预测的。但收集和处理这方面信息的外部效应很大,即一方面它的一次性投资很大,另一方面所得信息又可以以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让众多农民分享。这些信息由各个分散的农户自己来处理,显然缺乏经济合理性,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透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商情预报,指导农业生产,以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 今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上述统一大市场结构下,粮食生产布局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调整的结果,非常有利于中部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有些粮商乘机投机、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可以通过调整政府的粮食储备以及鼓励更有效的跨地区粮食运销来平抑。但是,绝对不要又强调粮食的省长负责制,要求东部主销区多生产粮食,以及妨碍民营粮商跨地区的正常经营,这样将会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耕地增加的余地很小的情况下,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另一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这一途径潜力有限。所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实,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产提高,我国从196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也同样是有赖于此。 在1991~1993年间,我曾经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就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5~3.5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如果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自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政府就特别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1964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1990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xxxx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xxxx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xxxx。按全国总消费量的xxxx计,500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央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1200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二是随着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建立,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各个主销区只保留必要的周转储备,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储备管理单位和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