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需要我们关心的区域,农民是最需要我们关爱的群体。近几年来,南宁市坚持把农民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农民群众难题作为“第一抓手”。一是帮助农民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南宁市提出要树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发展城市才能带动农村,只有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才能支持和反哺农业”的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以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型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二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红土地”网站,发挥市县区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灵、门路广”的优势,送致富信息以及种植、养殖、加工的技术和服务下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帮助理顺农村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南宁市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建设,理顺了“两委会”关系,使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为了领导农村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四是引导、帮助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南宁市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连续两年共投入50xxxx元,建设了5xxxx乡镇的宣传文化站;在农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评选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南宁市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推进农民灾有所救、贫有所扶、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推进灾有所救。建立了完善的救灾救济机制。2001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抗灾救灾资金487xxxx元,切实维护了全市农村灾区的社会稳定。推进贫有所扶。加大投入,解决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公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特困户实行临时救济。推进老有所养。把五保新村建设作为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目前,全市已经建成21xxxx五保新村(今年底还将建成20xxxx),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1xxxx;建有乡镇敬老院84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83xxxx。推进幼有所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力度,建立农村教育对口帮扶制度。实施“百万基金扶贫助学工程”,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条件上与市区学生一视同仁。推进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造提升全市乡镇卫生院、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予之以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予之以利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做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同繁荣。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基地化、养殖园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项目规模化、投入多元化,调整农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了具有南宁特色的优质谷、蔗糖、亚热带水果、木薯淀粉等1xxxx重点产业,强化农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12项农产品加工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扩大了农民增收。二是落实和实行各项支农政策,保障农民利益。据统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人均减负50.xxxx,减负率达54.xxxx,减负总额达22992.xxxx元。仅2004年上半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就达1.2亿元;2001至2004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修建村屯道路约400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南宁市决定从2003年底起,用三年时间,市财政投入5亿元资金,再多渠道筹集,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在全市农村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三大会战”,以提高农业和农村装备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增加非农收入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南宁市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拓宽就业门路,向二、三产业转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据初步统计,南宁市2002年以来通过加强城市建设,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1xxxx人。同时,南宁市还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仅2004年1—6月,全市共对2.7xxxx农民进行就业培训,经过培训实现就业的农民2.1xxxx人。总之,南宁市通过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谋划农业,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xxxx,比上年增加12xxxx;2004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0xxxx,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