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只有张平(1998)、万广华(1998)、彭玉生(1998)、蔡昉等(2001)、唐平等(2001)和张晓辉(2001,2003)等通过对抽样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和形成差异的原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张平(1998)指出:既有的研究描述了农村区域间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分析了拉开中国农村区域收入差距的原因,认为农村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是拉开中国农村区域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还有研究指出:非农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程度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间不均衡。除了一类地区的乡镇企业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14.xxxx外,其他地区的这个比重分别只有4.xxxx,2.xxxx,1.xxxx(唐平、来维宁,2001;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2001)。由此看来,依靠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乡镇企业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全国均衡地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后,受国有企业改革、外资企业进入和城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挑战,乡镇企业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这无疑是农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研究方法、分析模型和数据来源 为了弥补既有文献的研究缺陷和不足,同时,为了避免上述关于收入分配的学术争论中所出现的由于对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的认识不同而发生不必要的误解,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利用 excel软件处理数据得出基尼系数,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地区差异。与既有文献通常局限于分析农村三大区域之间或者农村三大区域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有所不同,本文以省(区、市)为分析单位,详细分析全国农村各省(区、市)间及各省(区、市)内部收入分配的状况。 (一)指标说明 测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很多,比如舒尔茨系数、基尼系数、阿特金森尺度、泰尔指标等,本文将使用基尼系数来测定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1.基尼系数的计算模型。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一种比较简洁的方法,即将研究对象按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分成若干组,计算每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w;和人口比重pi。 2.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的定义。虽然基尼系数可作为测定社会收入在社会各集团之间分配平均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由于基尼系数只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分配的状况,相同数值的基尼系数可能表示极不相同的收入分配善,而且基尼系数数值易受收入人分组的影响而导致数值大小的变化,因此,用基尼系数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并非尽善尽美。 在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假说”的基础上,s·罗宾逊(1976)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论证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一个仅含极少假设条件并且非常简单的模型(王检贵,2000;王韧,2003)。本文重新定义了该模型中变量的经济含义,借鉴该模型分析省(区、市)内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动趋势。即假定一省(区、市)内部非农产业居民和农业居民在农村居民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w1和w2,非农产业居民和农业居民的收入的对数均值分别为y1和y2,非农产业居民和农业居民的收入的对数方差分别为a2和a22,y表示一省(区、市)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对数均值,a2表示一省(区、市)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对数方差。 众所周知,一个群体内部成员收入的方差本身就表示了收入的离散程度,因而,方差经常用来测量群体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方差愈大,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愈高,反之则不然。将方差取对数后,这一性质不仅不会改变,而且有利于统计上求和。因此,本文将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对数方差(a2)定义为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用于测算一省(区、市)内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3.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的计算模型。中国农村经济由农业部门和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部门组成,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因此,按收入来源不同可以将农村居民分为农业居民和非农产业居民两大群体。因此,一省(区、市)的非农产业居民人口比重w1,和农业居民人口比重w2的关系为: w1+w2=1 (2) 如果一省(区、市)农村居民的总数为t,非农产业居民和农业居民的数量分别为t1和t2,每个居民的实际收入为m;则有: 因此,农村居民收入的整体对数方差为:a2=w1a12+w2a32+w1(y1-y)2+w2(y2-y)2 (4)将(2)和(3)代入(4)中,可以消去w2得: a2=aw12+bw1+c (5)其中,a=-(y1-y2)2,b=(a12-a22)+(y1-y2)2,c=a22 随着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