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进行思考和领会,以求紧跟政策要求,适应发展需要。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党员有意识地加紧“充电”,充实提高自己,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在解决村级后继乏人问题上,**区的主要做法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空白点、薄弱点、老化点,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党员队伍。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可不受指标限制,实行计划单列,做到早培养、早成熟、早发展。对回村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确定专人,或采取每个支委成员包一名发展对象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给他们压担子,经受锻炼。对外出打工、务工经商、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党支部确定专人联姻结对,不断进行党的知识培养教育,让其在外学习市场经济本领,在内陶冶思想情操,引导回村担当历史重任。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区属于插花贫困山区,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缺水缺电缺资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集体经济相对少,即使有的党员干部想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也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发展缓慢,久而久之,形成了“条件差不发展,不发展条件差”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农村干部接受再教育和新知识的机会少,他们的科学文比素质普遍较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不透,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二是思想观念旧。在贫困山区,有的村干部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是个人显能耐、露本事的时期,村支书的作用主要是守好摊子、维持好“班子”,保证工作不出岔子、村里不出乱子就行了,满足于维持现有状态,不求发展,更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创业动机不足,不愿承担风险,思想保守,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思想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抓农村党建工作靠老经验办事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党建工作没有超前眼光,没有长远打算,工作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三是经费投入少。近年来,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集体经济多数仍然是空白,以至在党建方面投资极少或根本无投资,甚至出现无活动场所的现象,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没有把党的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不够,指导不力,有的乡镇把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割裂开来,重经济轻党建、重组织建设轻思想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突出,表现在抓农村党建工作思路不清,活动载体不明,组织措施不力,工作中表现为盲目性、应酬性。一些乡镇领导错误地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党建工作也就抓好了,用经济建设代替党建工作;也有的一些乡镇领导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容易抓出政绩,党建工作是软任务,不抓也好应付。往往是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说起党建工作理屈词穷,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是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少数乡镇没有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系统地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包村蹲点干部也不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加之农村干部素质低,很少组织群众学习,致使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严重地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
五是工作方法不够适应。一是工作被动适应。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村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抓农村党建工作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处理问题,习惯于传统思维,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结果是“好心办不成好事”,群众怨声载道,负面影响很大。有的乡镇干部认为只要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行,得过且过,工作按步就班,当“维持会长”,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创劲不足;二是管理方式陈旧。有的乡镇领导干部缺乏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工作中依然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群众,致使干群矛盾激化,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三是权力高度集中,副职工作缩手缩脚。上级部门无论干什么工作,分管副职都要请示“一把手”,而一把手又不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造成决策随意化,副职态度消极等弊端,影响了工作顺利开展。
六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不少乡镇领导干部除忙于应酬和参加各种会议外,喜欢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很少到村、农户进行调研;二是与群众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