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劳务输出等全区性主导产业,茶叶、烤烟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蔬菜、中药材等地域性特色产业。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走一乡二三业的路子。对一个村来说,就是要主抓一两个骨干项目。各乡镇、各村在产业建设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三要抓好基础设施。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最能使广大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实惠的,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省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并做出专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要把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以“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圈、改厕、改厨、改环境,建产业园、沼气池、文化宣传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四改三建”上,使村容村貌逐步改观。示范村、试点村要根据各村的实际,从群众盼望最迫切的某一方面入手,找准突破口,稳步推进村容整洁,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使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展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四要抓好基本素质。农村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我们必须通过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村容村貌提供人力保障。要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务农水平、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封建、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群众树立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讨论,广泛开展各类文明评选活动,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五要抓好基本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