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使新村运动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农的财产分散占有方式与市场经济集中配置资源的矛盾、小农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的普遍交换关系的矛盾、小农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大量、低成本原料供应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农业的凋敝、农民的破产和农村的衰落。因此,必须让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更大地发挥作用。发达国家的农民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美国、加拿大的“大农”(家庭农场),还是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农”(农户),都是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来改变经营地位和环境的。目前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充分发挥作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要完善农村管理民主。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农民真正拥有民主权利的关键。完善农村管理民主是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管理民主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农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结合。
塑造农民,就是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发农民的潜能,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现代化的实质是化传统的结构、体制、观念和人,核心是化传统的农业农村结构、体制和农民的传统观念做法。我国是农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现代化程度还不太高,化“农”特别是造就新型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十分艰巨。塑造新型农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特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塑造新型农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当务之急的任务:一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土地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农民和进城农民的收入。实际情况表明,农民务工能力和收入水平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能一般成正比关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9xxxx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目前,在农村的4.8亿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4xxxx,初中文化占4xxxx,高中文化占1xxxx;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xxxx,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xxxx。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和技能低下,进城找工作或者找收入较高的工作困难,而城市有些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二是培育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创业意识。我国农村长期处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占统治地位。这种状态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提高,但绝大多数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相对而言还很淡薄,经营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还很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还有许多不适应。因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三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这就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走向富裕、迈向文明。这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
总之,一切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解放农民,开发农民,塑造农民,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历史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归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