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会”等模式,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建立各类协会1400余个,覆盖了全市95%的乡镇和40%的村。我们还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推动部门帮扶。两年来,政府部门捆绑使用项目资金5600余万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4.8亿元,激活了城乡市场,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推动“三个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民主法治管村”,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用制度规范村务。我们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联席会议、村重大事项向党支部报告、村“两委”交叉任职等制度,推进村“两委”的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记民情日记、民主评议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体制保障民权。围绕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坚持村官民选,在村换届选举和村干部职数出现空缺时,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成员“海选”;坚持村务民管,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村务报账由理财小组审核,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坚持村事民决,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
用法治规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万人送法到村活动,推动农民和村干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以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为目标,扎实开展“平安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发动群众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控网络。大竹县、通川区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大竹县庙坝镇五桂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两年来的“三村建设”实践,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
激发了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三村建设”,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的促进机制。它适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对现代生活的企盼,促使农村党员不仅接受政策理论教育,还要自觉提高素质和能力,自觉接受相关应用知识、实践知识教育,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
实现了农村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三村建设”立足于贯彻党管农村的方针,把民得实惠与党得民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党建与“三农”工作双向互动,使先进性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载体到抓手克服了“两张皮”的现象,找到了以党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构建了在新农村建设平台展示党的先进性的有效机制。“三村建设”按照“一点一点地抓,一线一线地连,一片一片地推”的思路,在循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了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机制;坚持党委总揽、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解决了部门、单位各自为政的问题,构建了党建工作共推共建的机制;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参与,接受群众评判,解决了封闭运作、自我评价的问题,构建了协调互动的评判评估的机制。
找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现实途径。“三村建设”以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民主、法治为抓手,用科技推动发展,用民主凝聚人心,用法治维护稳定,使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使干部受到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同时,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实惠。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