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整治环境,加快发展。全县抓好太白乡和法门镇云岭等xxxx不同类型的村试点,积极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探索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的投入机制;探索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求乡镇、村组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因地制宜选准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层班子建设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 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事情入手,一开始就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县乡两级集中精力谋大事,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包扎捆,挤进中央和省市的计划盘子和项目库。对群众集中反映的“脏、乱、差”问题,率先从县城所在地抓起,修建新老区连接路、拓宽老区主街道,清理死角建筑垃圾。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提出“保持先进性,村容整干净”深化学习千阳和“两权”(法门寺纸业公司经理、共产党员王周权,我县西权村党支部)活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对照先进找差距,团结稳定促发展,充分调动农村妇联、共青团积极性,把农村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发挥优势,找准角色,在操作中实现主体和主导作用互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替农民操心,不代农民作主。真正做到农村的规划农民自己编,经济发展的思路农民自己定,主导产业农民自己选,村庄民宅建设农民自己管,村上的大事难事农民自己办。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围绕改善公共卫生环境、规划编制、项目争取等重大事项,加大政府主导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服务不足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好。以改善村干部补贴待遇为重点,合理解决村组保洁员、调解员、治安中心户长等人员的报酬问题。走“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社会绿边子”的新路,率先加快村际公路建设。坚持把安全饮水、沼气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适当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好一家一户无力办好、单靠农民无法解决的农村重大建设事项,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荣光和成果。六、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 新农村建设领导责任在县级,组织责任在乡级,实施责任在村级。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项目来源渠道不一问题,坚持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合项目资金等资源。建立国有资金使用评估制度和项目实施公示制度,完善村财乡管制度,强化资金监管,接受群众监督,用足用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每一分钱。为靠实村级责任,实行支部任期制、干部绩效制和党员承诺制,支持干事、鼓励创业。县级领导率先深入一级督促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困难,带动全县上下大兴谋事之风、干事之风、文明之风、清廉之风,始终保持朝气蓬勃、锐气昂扬、意气相倾、正气浩然,进一步把风气搞正,真正使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