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开始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市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这次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的1号文件,目的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发展实际来看,我市较早地提出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与发达地区的产业互补性不断增强,农业的外向度和商品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经连续三轮位居全省首位,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较早地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确定了“七镇率先”发展战略,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明显,无论在产业基地规模,还是在龙头企业的群体和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产品加工、区域发展的空间很大,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准确把握我市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奋力拼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关于今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市长已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具体部署。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当前,我们最大的不足是发展不足,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最终要靠发展。“二十字要求”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第一要务,切忌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既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要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完善政策、舆论宣传等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领域集聚,引导企业通过加大投入、资本运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努力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力争尽快扶持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要围绕我市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加深资源开发,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名牌。要抓住安徽被列入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反哺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千万小农户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在现行农村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等形式,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既要在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农村外部努力开辟增收途径,拓宽增收渠道。今年,省委发出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号召,这是农民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很好载体,而新农村建设为全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民是最大的创业群体,蕴藏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巨大的创业能量,关键是要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大力倡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