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就业是最牢靠的保障。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在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预备制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各种限制政策,用人单位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不再实行调控和限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构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等。充实镇级劳动就业保障工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等基础服务工作,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的基础平台。加快发展农村各类社会化劳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二是打破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企业用人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规定,城乡劳动力一样凭学历、技能和素质等条件参与市场竞争;从2004年起,市和各市(区)城镇劳动力市场全面对本地农民开放,实行城乡劳动力同等就业、同工同酬。凡具有就业愿望和能力,且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预备制教育培训合格的本地农村初次就业者,统一发给《就业登记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求职。目前,全市各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职业介绍所,并实行了全市联网,以方便农民就近登记、全市就业。至今已有2xxxx万农民进行了就业登记,并领取了《就业登记证》。
农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更加繁荣
近年来,×××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2002年、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分别为7.77亿元和10.74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5.69和5.85,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各地还积极尝试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探索财政支农的新途径。今年,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食积极性,全市对农民种植水稻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每亩合计补贴3xxxx,两级财政安排支出492xxxx元,65.9xxxx户农户直接受益。同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为重点的“三清工作”持续推进,以改水、改厕、改造村级公路为重点的农村“三改工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纵五横”城乡道路交通骨干框架,每百平方公里已拥有上等级公路55公里,实现了镇镇村村通公路,道路全部达到刚性化或黑色化,各县级市基本实现“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穿越全境不超过1小时”。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全市农村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xxxx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xxxx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已达到13.5年。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备预防保健人员,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每个县级市办好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卫生监督所,在每个中心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所卫生监督分所。
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更加和谐
城市统领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总体规划,还是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与就业规划等一些相关规划,×××都是按照以城市统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以谋求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交融发展。尤其是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始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重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理念。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