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还没有一套规避市场风险的机制,没有一套农业风险补偿制度等,遇到市场风险时,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收入增长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抓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些大宗农产品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批发中心,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委托代理等营销形式还未起步。
②农产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决定农业效益的高低和农民增收速度。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产品效益的实现,都与市场密切相关。近几年,由于资金投入和集散辐射的制约,我县农业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我县沿江乡镇都有比较大的农贸市场,但缺乏跨区域、上规模的大型农产品市场,不能把农民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及时快速地汇集起来,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进入大市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③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一部分农民与加工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看似找到了保护伞,市场风险由企业来承担,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现在体制下,国家没有能力承担企业的风险,企业没有义务和能力承担市场给农户带来风险,当龙头企业被风险吞噬之日,也就是农民受害之时。同时,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获得社会经济中的平均利润,农业生产没效益。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缺乏利益调节机制,在企业、基地、市场与农户的利润分配中,农民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发展了不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但仍存在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等现象,截止2004年底,我县只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xxxx(其中协会xxxx),百名以上社(会)员的只有xxxx。另外,已经形成的小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人员素质不高、内部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真正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农民整体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反之整体素质低,不仅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也限制了农民开拓精神的发扬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还不到小学毕业的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还不到十分之一。整体文化素质低,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困难。
4、收入不稳定,抗风险性差
①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市场风险的制约,而且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2004年的“禽流感”、干旱和台风,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受“云娜”台风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1.xxxx亩,成灾面积12.xxxx亩,成灾率达55.6,减产粮食2.xxxx吨;“禽流感”疫情一度使家禽产品销售困难,价格大幅下跌,全县家禽生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致使全年存栏数和出栏数比上年均有大幅度下降,存栏比上年下降23.7、出栏比上年下降15.5。2005年3月12日的大雪使罗东原来1.xxxx亩丰收在望的“乌牛早茶”一天之间几乎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300xxxx万元。
②外出务工收入稳定性不强
外出务工收入已成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中2xxxx欠发达乡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6,但稳定性不强。外出务工受各种因素的限